俞振華觀點:國民黨如何從2018大勝到2020大敗?

2020-01-22 06:50

? 人氣

韓國瑜因素是年輕人自去年九合一大選後湧出的亡國感來源之一。(郭晉瑋攝)
九合一選舉,韓國瑜掀起「韓流」,讓國民黨大勝。(郭晉瑋攝)

其次,許多人認為,2019年初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及後續的香港反送中抗爭,讓蔡英文及民進黨找到很好的議題切入點。的確,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主打護主權的策略,到了2019年的全國選舉中可以繼續打,畢竟2019年的時空產生了變化,香港抗爭事件讓一國兩制的反面後果產生了「即視感」。過去臺灣民眾一向反對一國兩制,但那畢竟是未來式,可能的後果總是有正、反兩面的討論,譬如正面的經濟影響及反面的政治影響。透過香港抗爭事件,反面的論點可說再真實也不過。「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確在選民心中產生陰影,特別針對年輕選民而言。選前各家民調都可以看出,多數民眾對香港處境的憂慮。這也使得民進黨主打的「護國保臺」獲得回響,而國民黨主打的經濟發展議題,特別是過去仰賴更緊密兩岸交流以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模式,不但無法吸引中間選民,甚至把重視民主及主權價值的年輕選民推得更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之,雖然選前民調資料顯示,多數臺灣民眾(包括年輕選民)仍然認為經濟發展是目前國家面臨最重要的問題,但主權議題的重要性在這次選舉中增加許多。從議題設定的觀點來看,民進黨因為習近平的一國兩制發言及反送中事件,完全主導了2019下半年競選期間的議題話語權。

最後,總統大選和地方選舉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比起地方首長,總統候選人必須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獲得民眾的認可與信任。從選前的民調看來,相對多數的民眾不但認可過去四年來,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同時對九二共識的功效,也是保持懷疑的態度。換言之,儘管目前兩岸交流停滯、官方互動降至冰點,但在國際圍堵中國的大紛圍及中國內部控制緊縮的情況下,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是謹慎保守的。國民黨在無法擺脫「傾中」標籤的同時,蔡英文總統的兩岸路線雖然保守,但符合目前較多數民眾的期待,也使得這次選舉結果維持了2016年大選的基調,成為一次「維持性」的選舉,國民黨無力翻轉。

*作者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暨政治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