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燁專欄:醫師遇刺與中國醫療困境

2020-01-12 10:10

? 人氣

由於中國的醫療資源分布極為不均,高品質醫院與醫生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出現大中城市高品質(相比已開發國家)、低成本,但是低效率的現象,某中國知名醫院放療需要等半個月,住院床位更是一床難求;而小城市與農村地區則是高效率、低品質、低成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討論中國醫改時,中國一些專家也會不時將中國醫改與美國醫改做對比,然後告訴民眾要有「制度自信」。誠然,醫改這種涉及技術、道德、法律、政治等眾多可行性挑戰與眾多利益相關方的綜合性難題,對任何一個國家都並非易事,但在更完善的醫改政策出台之前,全社會仍然可以在人文關懷、有效溝通等方面做得更好。

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說,中國的宣傳總是把「醫生」與「救死扶傷」、「白衣天使」等溢美之詞掛鉤,這容易給病人一種誇大了的預期──病人會認為醫生無所不能,如果「不能」就是醫生刻意為之。

中國醫病比率嚴重不足

現實是,中國的醫學院生源水準與美國相比就相差甚遠,從數量來看,根據一八年美國癌症學會發布的數字,一八年中國僅癌症病人就新增三八○萬人,而這一年中國新增的執業醫師(多科)總計不足二十萬人。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醫生人均接診數量遠超美國醫生,中國醫生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同理,在上述條件下,不是每一位醫生都能達到頂尖的治療水準。病人應該對能夠從醫院得到的治療有理性預期。對醫生來說,日復一日的工作可以是冰冷麻木的原因,但不應該是讓病人心寒的藉口。

*作者為哈佛大學碩士,曾在馬來西亞從事東南亞政治諮詢、在香港擔任政治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倩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