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者來鴻:韓國消除女嬰墮胎 中國和印度呢?

2017-01-22 10:00

? 人氣

韓國長期以來也是重男輕女。(BBC中文網)

韓國長期以來也是重男輕女。(BBC中文網)

中國和印度女嬰男嬰出生比例仍然失衡。制止選擇性墮胎、重返人口性別比例平衡,韓國做到了,有什麼秘訣?平衡了,平等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個女兒頂10個兒子!」,這是韓國政府曾經喊出的絶望口號。那是20來年前,韓國性別失衡相當嚴重,峰值時達到每100個女孩對116.5個男孩。

韓國重男輕女的傳統也由來已久,指望兒子傳宗接代、掙錢、給父母養老。「韓國婦女協會聯合會」執行主任Park-Cha Okkyung女士說,「有這樣一種觀念,女兒出嫁了就不再是自己家人了。」

韓國政府迫切希望尋找方法。為了減少選擇性墮胎,韓國於1988年推出法律,禁止醫生向凖父母透露胎兒性別。

與此同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高,更多女性加入就業市場,挑戰男人掙錢養家的傳統觀念。

局面有了改觀。但是,並不僅是單獨靠某一個原因、而是幾個因素合在一起,最終讓韓國重新實現性別平衡。世界銀行出版的報告曾經說,韓國是第一個扭轉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調趨勢的亞洲國家。

2013年,韓國新生兒的性別比為105.3,和西方大國、比如加拿大基本持平。

高速城市化

古珀塔(Monica Das Gupta)是馬里蘭大學社會學研究教授,曾專門研究亞洲地區的性別失衡現象。她說,立法以外的因素可能是導致這種變化最為重要的原因。

韓國女性既要工作、又要顧家
韓國女性既要工作、又要顧家

法律禁止可能「會略微壓制」一下,但是她指出,韓國推出法律7年之後,性別選擇墮胎的做法仍在持續。

古珀塔教授認為,改變,是韓國「高速」城鎮化、工業化促成的。韓國主要還是農業國的時候,人們更加重視傳宗接代,兒子留在家裏繼承祖上產業。但是,短短幾十年間,人口中一大部分搬進城市,住進公寓,和不認識的人做鄰居、做同事,整個體制變得更加和個體無關。

但是,韓國和印度仍然存在明顯的性別失衡。儘管印度立法禁止、中國加強管制胎兒性別檢測和選擇行墮胎。這是為什麼呢?

古珀塔教授認為,在中國,這也許和長期實行的農村戶口制度有關,直到去年為止,就算進城工作、戶口還要留在農村。這就意味著人們仍然看重傳宗接代、土地所有權等。但現在這種狀況應該開始逐步轉變。

不過古珀塔教授也強調,變化並不總是線性的。隨著人們經濟條件改善、生孩子更少、加上先進的性別檢測方法更普及,事實上,這反而會導致人們更加看重胎兒的性別。

印度,1961年時,7歲以下女孩兒和男孩兒的比例為976比1000。根據2011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數字,這一比例下降到更加悲哀的914比1000。活動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孕期性別檢測手段越來越普及,儘管1994年印度已經立法禁止胎兒性別檢測和性別墮胎。活動人士說,僅在上一個10年之內,印度或許就有800萬女嬰被墮胎。

生孩子影響女性在職場發展
生孩子影響女性在職場發展

平衡不是平等

Ms Okkyung說,儘管韓國實現了性別平衡,但這並一定意味著做到了性別平等。

韓國男女收入差異位居發達國家前列,2013年時為36%,而紐西蘭只有5%。

Ms Okkyung解釋說,「現在韓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男性,但是,從女性進入就業市場起,問題就出現了。玻璃天花板非常堅固,任高職的女性比例很低。」

女性打拼很難的原因之一是,女性仍被認為既需要上班、又需要顧家。Dr Hyekung Lee博士是她這一代人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在職場取得成功的韓國女性之一。

這位「韓國女性基金會」的主席說,「我很幸運,從小家裡就很開明。我們家有三個女孩兒、兩個男孩兒,所有孩子上學都受到同等待遇。」

「但是,等我成為我擔任大學的全日教師後,30年當中,我們這個系只有我一個女教授。」

隨著韓國男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接觸國際常態更多,他們對女性的態度也有所改進。現在,韓國男人不可避免地也要和來自各行各業的女人打交道,比如在工作單位、學校或者社交圈。幾十年前,這種事也許並不常見。

韓國男女收入並不平等
韓國男女收入並不平等

老一代人中許多人更加堅守重男輕女的觀念。

艾米莉(化名)今年26歲,她說,「我認為韓國處於一個過渡階段,現在人比上一代人意識更加強烈,但是和西方國家相比,還不是很平等。」

她也注意到,大城市和小城鎮人對女性的態度有很大差異。「釜山這樣的城市更保守。我有釜山朋友,來首爾之後遭遇文化衝擊!」

不過正在荷蘭讀書的艾米莉認為,以後會改變的。「韓國女人需要意識到,韓國存在性別歧視。我出國之前就不知道,我還以為事情本來就該那樣。」

「接觸另一種文化後,才開始質疑自己原來的文化。我認為會改變的,但是需要很長時間。」

(BBC記者潘迪和華英對本文也有貢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