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原民頭巾、頭飾展 「頭頭飾道」看見原鄉故事

2016-12-13 20:00

? 人氣

「頭頭飾道」展出16原民館重製傳統頭帽飾,反映出臺灣原住民多元的文化風貌。(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頭頭飾道」展出16原民館重製傳統頭帽飾,反映出臺灣原住民多元的文化風貌。(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舉辦「頭頭飾道」聯合特展,集結16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舘重製11族、22款傳統頭帽飾。現場更邀請到帽藝師劉金蕉(Livika)與宜蘭縣大同鄉耆老簡連一示範如何製作頭巾與藤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讚揚帽飾是臺灣原住民傳統裡極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反映出臺灣原住民多元的文化風貌,「每一件都承載著屬於自已原鄉土地的故事」希望藉此輔導習藝過程,能協助族人將這份榮耀的技藝代代相傳。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則表示,希望特展能引領原鄉關懷、保存傳統帽飾的風氣,共同營造地方文化,也能使國人認識與看見各館特色。

20160524-文化部.洪世佑,司長(陳明仁攝)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讚揚帽飾是臺灣原住民傳統裡極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反映出臺灣原住民多元的文化風貌。(資料照,陳明仁攝)

來自臺東縣海端鄉文物館帽藝師劉金蕉,示範如何編織布農族女子織巾頭飾(dukin)時說明,dukin主要由黑色方形長布製成,最大的特色是兩側尾端的刺繡,透過彩線穿織出美麗的織紋,每一道圖飾背後深具意涵,纏繞方式也頗具特色,代表的不只是族人的記憶,更是對土地的感情。

「頭頭飾道」特展展出阿美族大羽冠(上)及大花帽。(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頭頭飾道」特展展出阿美族大羽冠(後)及大花帽。(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頭頭飾道」展出泰雅族男子籐帽從基底製作、螺旋編技法製作、獸骨合體編法的重要技藝基礎。而阿美族大羽冠(tingpih)由左至右的白色羽毛,每一根代表一年,代表年齡階級的分階;製作大花帽時需由家人協助將各項飾品一根一根或一片一片的插在頭髮上始得完成,除了歷史記憶,更是現今族人對於族群的自我認同及傳承的象徵。

「頭頭飾道」聯合特展,12日起至明年1月16日在原住民族委員會展出,台博館表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前來觀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