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開放北市府─論透明政治與公民連結

2016-12-12 06:10

? 人氣

最後是青年與市府的連結,雖然青委會有委員提了由青委會透過《青年宣言》等相關提案來對接,但是,究竟誰才能真正代表台北市的青年呢?是憂國憂民的憤青?還是訴諸公民覺醒的青年?是活躍於社運的青年?還是對關注公共事務會批評而又真正參與的青年?或平常對時事不聞不問的青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1129-國民黨行管會主委邱大展至黨產會閱卷.場外抗議活動爆衝突.青年軍激烈行動.冥紙,雞蛋,紙鈔滿天飛.爬攻進入.與警方推擠衝突.(陳明仁攝)
究竟誰才能真正代表台北市的青年呢?是憂國憂民的憤青?還是訴諸公民覺醒的青年?還是活躍於社運的青年?(資料照,陳明仁攝)

上面所列的五種類型基本上扣掉對公共事務,時事不聞不問的青年,原則上其他種類型的青年會依照不同的方式進行參與。

但問題是,這些人的比例多嗎?他們真的能代表廣大青年的聲音嗎?是否到最後,我們僅僅是在騙自己有關心青年聲音呢?

在我看來,以青委會的名義提《青年宣言》的作法並不妥當,理由是,我們都只能代表我們自己,每個人背後儘管都代表著不同背景,不同的一群人,或是不同的想法,但是我們所言所想卻也未必跟我們所代表的一群人相同;當然,如果今天僅僅是要將青委會當成一個媒體宣傳樣板,證明台北市重視青年聲音、拍拍照、發個新聞稿、宣言,OK,那是最容易也沒什麼大礙。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用依照年齡層去進行滲透以及凝聚青年真正的聲音呢?而不是讓少數青年的個人意識形態去代表其他青年的意見,尤其是我們更要確保沉默多數的聲音可以被「安全」的聽見,看見,避免我們一直活在「同溫層」當中,只聽到我們希望聽到的;以大專院校部分而言,敝人認為可以透過與大專院校合作的方式,在學期初的相關調查時,由每個學校都會有的問卷當中增加幾道題目,主要探討自己對於台北市的想像,不僅了解台北市青年也可以了解外來青年對台北市的看法,甚至最後可以透過服務學習加強公共參與,這個部份透過抽獎或是相關服務學習獎勵來鼓勵;在其他青壯年年齡層的部分,以市長臉書為平台,每發布一項新政策之時,就附上一個有IP限制的選擇題以及三題內填空題的問券來蒐集意見的連結(可能是一個網站),並定期抽獎,或是在市府內成立一個專責的輿情團隊在台灣主要媒體進行評論蒐集,凝聚群眾對於政策的意見以利改進,甚至兩者並行;這樣的做法相對之下,是比少數意見代表多數廣大群眾的意見來的有效,一方面是我們不能忽略沉默的多數,二方面是,我們需要聽到真正的多數民眾的聲音,而不是符合政治正確的聲音。

總而言之,開放市府決不僅僅是把資料放出去那麼簡單,這不僅僅是一個要大刀闊斧的工程,更是要仔細雕琢的藝術,唯有真正的體察廣大民眾所需、所想,才能夠讓市政更皆平易近人!當然最後達成連任的目的。

*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交換生,現任第二屆台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學生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