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開放北市府─論透明政治與公民連結

2016-12-12 06:10

? 人氣

柯文哲市府對於「開放政府」的相關規劃,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圖為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取自data.taipei網站)

柯文哲市府對於「開放政府」的相關規劃,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圖為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取自data.taipei網站)

「開放政府」正夯,台灣內部從中央政府到各縣市無不積極推動相關議題;在實施民主政體的地方,開放政府與資訊開放更被視為推動民主化與公民參與的利器。以台北市而言,基於實踐柯市府對於「開放政府」的相關規劃,台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下稱青委會)也正根據這項政策原則,思考如何更加使得這些理念得以透過開放政府實現與青年的連結。下文是我個人藉由回顧以及因而衍生的一些觀點與想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開放政府」定義講起

「開放政府」,這個詞其實我們可以用兩個方向去解釋,第一個是根據1950年代美國「資訊服務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的辯論,爾後由政府資訊特別委員會提出「資訊自由法」法案,該委員會顧問Wallace Parks接著在法學期刊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發表The Open Government Principle: Applying the Know Under the Constitution ;自此,「Open Government」開放政府一詞逐漸被使用,這是第一種解釋,主要是奠基在政府資訊的對外揭露,並相信開放政府可以增加政府運作基於公共利益。

而第二種解釋相對狹隘,主要強調在政府數位資訊方面的開放,從開放相關原始碼、政府之資訊數據揭露,相關支持者相信藉由資料的開放可以創造公共利益的提升;尤其政府數位資訊的開放,他們主張藉由該方式創造一個give and take 的循環生態系統,間接地使得政府與公民可以在這一波開放過程當中藉由公眾授權條款,讓相關參與者可以藉由該程式碼不斷的去活化政府資源,並結合前人之力,使得公民與政府兩者如太極一般相互協作,尤其公民運動者主張在實行得當的情形下有助於政府治理與民主化且更具效率。

柯P的野望

講了這麼多的名詞解釋到底是要做什麼呢?

記得當初在台北市政府第一次青年事務委員大會(2016.09.30)召開之時,柯市長透過世大運的相關預算問題,提出希望藉由以「開放政府」為核心來達到三個目的: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潮流最終引領台灣其他縣市成為一項不可逆的政治文化,以及藉由開放政府達到防弊的目的,這個「開放政府」絕不僅僅是想要如「開放政府」的定義那樣的被限制:開放政府資訊如此簡單;第二個是由於筆者於該會議末所提的臨時提案-老人年金議題所衍生出的老人政策溝通問題,敝人記得當初似乎也是因為這個提案而衍生到第一點關於開放政府的問題討論,最後就是一個就是要如何去強化青年與市府的連結,讓青年意見可以被有效反映。

玖壹壹樂與柯文哲合照,一起世大運365倒數嘉年華。(李振均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中)透過世大運的相關預算問題,而提出希望藉由「開放政府」來達到兩個目的: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潮流最終引領台灣其他縣市成為一項不可逆的政治文化,以及藉由開放政府達到防弊的目的。(資料照,李振均攝)

開放政府?

當然,在原先未查證的情形下,我們以為政府的資訊可能不夠開放,不夠豐沛;然而,經筆者查證,以資訊開放程度而言,在OKFN於2015年的評比是全球第一,目前在「Data.Taipei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面已經有2007個資料集,91個機關協作,但卻只有18個相關APP,而且大多是政府的製作的APP以及很久以前得獎的APP,且不太好用;同時,旅遊類相關的APP居多而且還是四到五年前的東西,實在令人驚奇。所以這凸顯什麼狀況?

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取自data.taipei網站)
在OKFN於2015年的評比是全球第一,目前在http://data.taipei上面已經有2000多個資料集。(註:擷取時已有2009個資料集)。(取自data.taipei網站)

東西其實都在那裏

這要再分兩個部份去討論,第一個是短期與長期的效益,第二個是目的;總體來說,資料從來不缺少;就短期而言,需要讓民眾有感,這部分柯市府已經透過infograph的簡報讓人民看到,另外就是充分地藉由這些資料來行銷,活化台北,且讓民眾「持續」有感,感受到政府的效率,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但長期而言,為何多數人沒有去應用這些資料或是透過開放資料來監督政府運作? 事實上這又可以再分成兩點去討論:第一,沒有理由要求普通民眾去了解政務:公共行政本身就是一門專業,儘管身為公民我們都有知的權利也可以去關心,但要求民眾去讀這些資料去監督政府,除非政府真的失靈到無可救藥,否則政府做資訊開放之後(即便不開放)監督民主政體政府的事情應該是議會以及自己內部的政風處來處理,而不是要求老百姓來幹這些;第二點是,沒有相關資訊應用市場的良好環境,但是這一點非常詭異,因為以市場大小來論,來台北市的旅遊人數在2015年達655萬人次,但是卻沒有相對應便民的APP? 就連有十萬下載人次的【現在玩臺北APP】也是官方的產物,而便利性則是有待商卻,所以在政策方向是否應該是先去實質鼓勵大家多去應用這些資料?

可是我就是相信開放資料可以防弊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本文到目前為止所提到的僅僅是關於商業類別的資訊以及應用,我們要求資訊的公開的目的在於防弊,因為就是我們搞了三權分立系統這麼久還是會有弊端。」

除了前面已經有提及利用資訊公開防弊的邏輯之外,我想再補充自己對於防弊的看法;首先,無論如何透過資訊的開放,都難以防弊;成立再多的廉政委員會,都無法避免掉有可能發生的官商勾結,這道理就像是諸多富豪可以透過各種會計手段讓自己只需要繳3%的稅,而可憐的工程師們卻得繳到12%以上:真的要搞,絕對有非常多方式去躲掉監督;短期來說,也許透過鄉民的力量可以多少去防弊,但長期而言唯有透過嚴刑峻法、高額獎勵以及民眾的強烈的輿論文化環境(細節請參考新加坡CPIB防弊的作法,為避免偏題在此不提,該國的方式讓官員貪污一次最後就畏罪自殺)才能真正地避免這件事情,畢竟有諸多人士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喬事情,而這些是完全無法用現有法條治罪的。

資安、資訊、科技、保全。(取自1u88jj3r4db2x4txp44yqfj1.wpengine.netdna-cdn.com)
作者認為,無論如何透過資訊的開放,都難以防弊。(取自1u88jj3r4db2x4txp44yqfj1.wpengine.netdna-cdn.com)

新政治與公民參與?

回到柯市長所提到的三個重點:建立新政治文化、增進老年人溝通去做討論、青年與市府的連結。

建立新政治文化部分,我相信這個項目是建立在「政治」上(基本上一般我們提到公共管理,政府要拿捏的就是「政治」與「政策」兩者的比重,尤其在民主國家,執政者為了要持續執政,更需要兩者交替並用,而一般來說「政治優先」是較為容易的選項。);然而,透過預算視覺化、即時災情資料、安心地圖(犯罪點位)及食材登錄平台資料等,其實柯市長早從他當選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豎立了新的政治文化,某種意義上兌現當初的競選承諾;當然也有人會說,這還不夠,尤其大巨蛋乃至於老人年金議題幾乎消耗了這些亮點帶來的紅利;確實,在「政治」的角度來看確實不夠,因為這個「亮點」不夠大,或是說不夠久,儘管亮過一次,但很快的民眾就會習以為常,但未來的這個亮點將可以是什麼呢?是否應該以別的亮點來讓民眾有感,而非僅僅是以「開放政府」這四個斗大的標題去框住自己?

台北市長柯文哲訪視揚昇高爾夫球場培訓青年選手及2017台北世大運高爾夫場地整備情形(葉信菉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希望透過開放政府,達成青年與市府的連結。(資料照,葉信菉攝)

另外,老人年金議題也掀開的市府與長輩溝通渠道的漏縫,市府的政策也許可以透過facebook以及政策圖像化等方式可以順利地讓常使用facebook的民眾(多為青壯年)了解,但老年人多數對數位產品服務的應用相對較不熟悉,而筆者認為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解決:

(1)對長期在社區醫療站、北市醫院駐紮的志工進行政策溝通培訓,尤其是有關相關新政策發布之時,需第一時間讓第一線基層志工掌握,並透過這一批生力軍快速滲透基層,尤其是在社區醫療站的部分,筆者發現老年人幾乎常常去那邊報到,交友聊天,有時就在那邊耗掉一個早上。 

20160802-中正區多元照顧中心.長照.老人.照護即景.(陳明仁攝)
利用facebook等,對長期在社區醫療站、北市醫院駐紮的志工進行政策溝通培訓,尤其是有關相關新政策發布之時,需第一時間讓第一線基層志工掌握。圖為中正區多元照顧中心。(資料照,陳明仁攝)

(2)鄰里系統的再造:由於目前台北市的鄰里系統其實並未很好的發揮它也應有的功能,常常很多人只有到選舉拿選票的時候才會想到有鄰長、里長;儘管里長是無給職,但配有補貼,是否應該針對這一套系統去做檢討?多數里長僅僅張貼告示,這樣的里長對老年人政策溝通絲毫沒有幫助,筆者就曾經在宜蘭頭城的鄉間遇到有些里長甚至是會親自送飯到老年人家裡,同時配合當地的醫療站,幾乎掌握所有老年人情況,建立了自給自足的長照體系(當然,這又是別的討論);儘管在台北市可能難以做到(其實只是要不要做而已),但里長關注老年人或是做政策溝通都是基本的吧?

(3)市府與市議員的合作:這部分可能較為複雜且不易執行(因兩黨制),但是卻也是相對快速的方式之一,有鑑於台灣的政治生態,市議員對於基層尤其是長輩的掌握度相對較高,若能透過市議員做政策溝通,效果其實會員比政府做還來的快、來的好。

最後是青年與市府的連結,雖然青委會有委員提了由青委會透過《青年宣言》等相關提案來對接,但是,究竟誰才能真正代表台北市的青年呢?是憂國憂民的憤青?還是訴諸公民覺醒的青年?是活躍於社運的青年?還是對關注公共事務會批評而又真正參與的青年?或平常對時事不聞不問的青年?

20161129-國民黨行管會主委邱大展至黨產會閱卷.場外抗議活動爆衝突.青年軍激烈行動.冥紙,雞蛋,紙鈔滿天飛.爬攻進入.與警方推擠衝突.(陳明仁攝)
究竟誰才能真正代表台北市的青年呢?是憂國憂民的憤青?還是訴諸公民覺醒的青年?還是活躍於社運的青年?(資料照,陳明仁攝)

上面所列的五種類型基本上扣掉對公共事務,時事不聞不問的青年,原則上其他種類型的青年會依照不同的方式進行參與。

但問題是,這些人的比例多嗎?他們真的能代表廣大青年的聲音嗎?是否到最後,我們僅僅是在騙自己有關心青年聲音呢?

在我看來,以青委會的名義提《青年宣言》的作法並不妥當,理由是,我們都只能代表我們自己,每個人背後儘管都代表著不同背景,不同的一群人,或是不同的想法,但是我們所言所想卻也未必跟我們所代表的一群人相同;當然,如果今天僅僅是要將青委會當成一個媒體宣傳樣板,證明台北市重視青年聲音、拍拍照、發個新聞稿、宣言,OK,那是最容易也沒什麼大礙。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用依照年齡層去進行滲透以及凝聚青年真正的聲音呢?而不是讓少數青年的個人意識形態去代表其他青年的意見,尤其是我們更要確保沉默多數的聲音可以被「安全」的聽見,看見,避免我們一直活在「同溫層」當中,只聽到我們希望聽到的;以大專院校部分而言,敝人認為可以透過與大專院校合作的方式,在學期初的相關調查時,由每個學校都會有的問卷當中增加幾道題目,主要探討自己對於台北市的想像,不僅了解台北市青年也可以了解外來青年對台北市的看法,甚至最後可以透過服務學習加強公共參與,這個部份透過抽獎或是相關服務學習獎勵來鼓勵;在其他青壯年年齡層的部分,以市長臉書為平台,每發布一項新政策之時,就附上一個有IP限制的選擇題以及三題內填空題的問券來蒐集意見的連結(可能是一個網站),並定期抽獎,或是在市府內成立一個專責的輿情團隊在台灣主要媒體進行評論蒐集,凝聚群眾對於政策的意見以利改進,甚至兩者並行;這樣的做法相對之下,是比少數意見代表多數廣大群眾的意見來的有效,一方面是我們不能忽略沉默的多數,二方面是,我們需要聽到真正的多數民眾的聲音,而不是符合政治正確的聲音。

總而言之,開放市府決不僅僅是把資料放出去那麼簡單,這不僅僅是一個要大刀闊斧的工程,更是要仔細雕琢的藝術,唯有真正的體察廣大民眾所需、所想,才能夠讓市政更皆平易近人!當然最後達成連任的目的。

*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交換生,現任第二屆台北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學生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