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觀出發的都市主義:《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書摘(4)

2016-12-10 05:40

? 人氣

高樓林立的溫哥華市中心 (取自維基百科)

高樓林立的溫哥華市中心 (取自維基百科)

加拿大的溫哥華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把人拉回稠密的市中心,下重手把近半世紀往郊區擴張的態勢給扭轉回來。這場實驗始於一九七○年代初期,當時有個計畫是要用像緞帶一樣的高速公路把市中心給綑成麻花捲,但被溫哥華市民打了回票。所以今天的溫哥華是北美唯一沒有被某條公路「一箭穿心」的大城。在那之後,溫哥華也守住了底線,堅持不再為汽車創造更多的空間。此外,溫哥華四面環海,崇山峻嶺唾手可及,外加有一處限制郊區成長的農業保留地。有這些條件,再加上穩定的移民流入,市中心的建設熱潮在三十年間未曾停歇,而同時間在北美的其他地方,大城可是一個個被掏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溫哥華的都市核心,是一個長度有二十條街區長、兩側鄰海的半島地形。頭頂著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中的壯闊雨林,這片精華區的蛻變速度不可謂不快。從一九八○年代晚期到現在,超過一百五十棟住宅高樓在這裡拔地而起,至於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加起來也有一百多棟。另外從一九九一到二○○五年間,溫哥華的人口幾乎翻了一倍。就在美國人爭先恐後往郊區衝的過程中,溫哥華人則是向鬧區擠。溫哥華人會為了買預售屋熬夜排隊,高塔般的獨立產權公寓連地基都還沒灌漿,錢就已經一百萬一百萬這樣收進來了。

矛盾的地方來了:溫哥華愈擠,就愈多人想往這裡擠,然後溫哥華在全球宜居城市上的排名不降反升。無論是美世諮詢(Mercer)、《富比士雜誌》,還是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所統計的生活品質排行,溫哥華往往都能獨占鰲頭或至少高居前幾名。短短十五年間,不少高級公寓的單戶房價已經漲到原本的三倍,但溫哥華強就強在擁有北美主要城市中最低的「人均碳足跡」──而這得要歸功於大家住得比較近,所以交通與居家暖氣的耗能都可以降低。

溫哥華的「垂直發展」之所以會是個成功的實驗,並且令人歆羨,有部分的關鍵在於居民的「親生命性」需求得到滿足。當地居民對於景觀的執著,使溫哥華的新市中心有了現在這番氣象。

雖然冬天很暗,但溫哥華幾乎沒人要「坐北朝南」,即便太陽公公偶爾會從南邊的雨雲中跑出來露個臉也一樣。溫哥華人的本能是會看北邊跟西邊:因為那兒才有山脈、雨林與海洋─而這三樣東西交織成的便是大自然豐富的層次。任何建築只要稍微擋到北岸山脈(North Shore mountains)的景觀,我保證所有人都會跳腳。城市的規畫者對此的回應,是立法去規範天際線的輪廓。溫哥華以單行法規(bylaw)創造出一系列所謂的「景觀廊道」(view corridor)來貫穿市區,確保了從南邊幾個制高點望向北邊,看山景的視線可以暢行無阻。城市的規畫者甚至為此強迫營造商改變建築物座向,就是要保護景觀廊道的完整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