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觀點:遊說美國,台灣能成華府心裏最軟那塊?

2019-11-04 06:20

? 人氣

中美建交後,台灣如何利用適當時機遊說美國,促成實質對台灣有利的政策,變得更加重要。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資料照,美聯社)

中美建交後,台灣如何利用適當時機遊說美國,促成實質對台灣有利的政策,變得更加重要。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資料照,美聯社)

時間回到2016年12月2日,當時剛剛贏得選舉的準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接起了來自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的祝賀電話。這次全球矚目的歷史性通話,讓全台灣都對未來的台美關係充滿期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促成這次通話背後的關鍵,其實是台灣對華府遊說工作建立的人和,碰上了天時、地利的突破契機。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以及兩岸關係緊張,雖然友台政治人物依舊,但他們挺台灣的行動開始趨於保守。毫無疑問,台灣必須繼續爭取美國的支持,所以對美國政府的遊說工作不能停止。可是,面對川普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勢必要在兩大強權中生存的台灣,就必須更有效地影響美國的兩岸政策。根據過去台灣對美國的遊說經驗,在美中角力的現實考量下,華府政治人物真的會因為跟台灣的好交情,就不顧一切滿足台灣的期待嗎?

2016年12月2日「川蔡通話」,蔡英文總統由國安會秘書長及外交部長李大維陪同,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通話(總統府)
2016年12月2日「川蔡通話」,蔡英文總統由國安會秘書長及外交部長李大維陪同,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通話。(資料照,總統府)

反共盟友 不敵現實利益算計

回顧近代歷史,從兩岸對美國華府的遊說競爭,可以看出兩岸實力的消長,也可以證明外交確實是國內政治的延伸。兩岸對美國的遊說競賽中,因為國民黨從抗戰時期就在美國華府建構了完整而綿密的聯絡網,所以在初期佔據上風。從韓戰到越戰,在與美國還保持正式外交關係期間,靠著提供美國在亞洲地區戰略上的需求,成功把美國和台灣以「反共」的核心價值綁在一起,也讓美國給予台灣實質的保護和各項援助。

1970年代後,美國政府面對高漲的反越戰聲浪,華府開始重新思考對中國大陸的立場。考量中共對越共的影響力,以及在冷戰對抗中箝制蘇聯的效果,與中華民國一起反共的目標,就變得越來越模糊。

在退出聯合國後,台灣快速流失國際支持,為了能夠在風雨飄搖之際穩住台美關係,1972年起,台灣政府在駐美大使館內,特別成立了專門與美國國會進行聯絡的國會聯絡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系統性的遊說機制,積極強化雙邊關係。不過,台灣不知道當時華府所盤算的國家利益,以及決心要與中國大陸建交來轉移國內批評聲浪的卡特(Jimmy Carter)總統,其實根本不太在乎台灣。基於「美國優先」的政策思維,美國決定與中國大陸建交,背棄台灣,而太過信任美國的台灣,第一次體會到美國的現實。

認清現實 端牛肉換華府保台

在中美建交之後,台灣非常清楚知道,對美國的遊說工作比過去更為重要。經過斷交的教訓,台灣認清了對華府的遊說工作,重點要放在建立私人關係,並且以「少說多做」的原則,端出華府感興趣的現實利益,來換取他們為台灣發聲。透過個人情誼以及政治公關公司,來接近國會議員,是美國國會對台支持未因斷交而全面棄守的幕後主因。以至今仍然是台美關係基礎之一的「六項保證」為例,背後的推手就是雷根(Ronald Reagan)身邊的白宮副幕僚長狄佛(Michael Deaver)。在狄佛所主持的政治公關顧問公司穿針引線下,台灣得以在國會中取得多數議員的支持,在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隔天,立刻獲得美國的護台承諾,不至於全盤皆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