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吾明觀點:請珍惜化南新村對政大更可貴的價值

2016-11-05 06:50

? 人氣

完全保留民國50年代巷弄氛圍的化南新村巷弄,是展演環境劇場的最好場地。圖為民國104年6月政大在化南巷弄的藝文演出。

完全保留民國50年代巷弄氛圍的化南新村巷弄,是展演環境劇場的最好場地。圖為民國104年6月政大在化南巷弄的藝文演出。

明年就要在台舉行世界大學運動會了,既然是大學生的運動會,一定少不了大學間的交流互動,政大要怎樣呈現自己呢?同時可以做好爭取引進國際大師和留學生的工作。化南新村應是非常好的,見證政大的場所,可以介紹許多生動的故事和場景,請務必抓緊時機,好好展示導覽一下,必能為世大運增添一些光彩。

今年九月下旬,正值政大校史館館慶,有幸一睹政大光榮的過去。進門迎面所見就是政大的校訓:「親愛精誠,繼往開來」。從民國16年創校以來,在戰亂中曾多次遷址、改名,但直到民國43年在台復校,校訓依然。也就是說,當年要為國為民培訓高等人才的初衷,始終堅持至今,是多變環境下不變的精神,足以稱得上是政大的傳統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而省思,要培養人才的先決條件應該是、也只有是師資。曾任兩岸清華大學及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在1931年就職校長典禮上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在實際上也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以盡可能優越的生活和教學條件來羅致有學術名望的教授。其中優良居住環境的提供是很起作用的一項。其中,當年的台大如此,政大亦然,化南新村便是實例。

政治大學從民國16年創校以來,在戰亂中曾多次遷址、改名,但直到民國43年在台復校,是第一所在台復校的大學。此圖為民國56年政大校園鳥瞰圖,紅圈處為當時教職員的宿舍:化南新村。
政治大學從民國16年創校以來,在戰亂中曾多次遷址、改名,但直到民國43年在台復校,是第一所在台復校的大學。此圖為民國56年政大校園鳥瞰圖,紅圈處為當時教職員的宿舍:化南新村。

之前,筆者曾兩度造訪化南新村,一到現場,便被那寧靜優雅、綠意盎然的環境所吸引,而建築的用材、施工品質、外型設計,乃至室內格局、設備選擇,雖非豪華,卻是當時能及的一流品質。不僅如此,連戶外的生態系統、巷道系統,包括加強防止淹水,圍牆稍折以便巷邊互動交流,都有所安排,而尺度和安全性亦有利於成為孩子們的玩耍空間等等,在這些方面,梁銘剛、孫啟榕、苑舉民等老師都有過細微中肯的說明,不再多敘。但不能不強調的是,凡此種種都足見證政大校方當年為了爭取一流師資,而提供較好的居住條件所展現的盡了力的誠意。

而更可貴的是,該區至今仍保持得十分完好,其優越條件仍然存在。甚至更為難得,這樣二層獨戶帶院子且又生態盎然的住宅區,現在台北市何處才能找得到?何況,對政大來說,就在校旁!我們如今常常會懷念在台特有的眷村氣息,不捨那種住戶之間人與人互動的親切、方便、而熱絡,遠非當前許多高層電梯公寓裡的陌生冷漠所能相比。而在化南新村,比起軍眷村來,另外多了一份老師之間,尤其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上述的這些條件,對於來自國際的大師當更有吸引力。因為他多會希望在課餘多了解一些當地情況,特別是與校園內的人多一些互動的空間。如果帶有家眷、孩子,那又更多了一層下一代的交好機會了。而且這裡,還擔負著政大來台後發展這份重要歷史的見證作用,一旦拆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