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文觀點:藝術高教花落誰家?

2016-10-03 07:00

? 人氣

翻轉「視野與態度」是教育部內在結構最應該強化的重點,具備承擔,勇氣,速度與效能,或許可以為大學治理帶來生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承擔是負責的表現,過去缺乏具體的行動綱領,沒有看清問題,願景,需求,只會盲目高喊口號的工作方式, 早就不合時宜。官員必須改變過去以拖待變跟形式會議的法則,重新建構人文社會秩序的良善政策,不再忽視輕眛藝術教育的功能。

勇氣是處在快速變化的新資訊時代,面對教學與環境的建置理想,官員要有責無旁貸的決心,必須果斷的調整並制定明確政策,也不怕民意代表的關說,更不介意長官給予的挑戰,任何威脅與利誘都用大無畏無懼的勇者態度積極來處理。

速度就是一定時間內的位移現象,在大幅精進的世代裡,速度是影響成功必備的要件,過去經常把時間浪費在大大小小的開會,執行一個計劃過程,大都花在來回的計畫審查,造成無止盡的虛耗,這些過度依賴時程表或甘特圖來衡量的情形,現在都只能作為表象的參考使用,如果官員可以改正被動消極的態度或反應總是慢半拍的現象,行政效能自然就可以提升。

新加坡議題「舞人舞團」《整理好的非理性》。(關渡藝術節官網)
圖為新加坡議題「舞人舞團」《整理好的非理性》。(關渡藝術節官網)

效能究竟要如何提升?管理大師杜拉克說:發動創新契機的其中一項,就是當認知出現變化時,不要對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變化置之不理,而努力創新就像是站上打擊區上一樣,要有實現全壘打的雄心壯志。過度強調KPI數據或是PDCA(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 Act)的管理評量系統是行不通的,因為人不是機器,這套理論是管物不管人的,所以正確的認知與適時修正的落地走動管理,就是效能提升的票房。

總有該做的必要調整

教育資源的分配審查,應該建立專業的區隔,特別是藝術院校資源的分配,不能依人頭,不能以一般人文社會或醫學院校標準而定,而是適校適地的衡量規則,必須兼顧校園成效與永續發展的實質需求,雖然教育部必須兼顧各校的發展需求,但也要有亮點與重點扶持的招牌學校對象,可以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並且有實力可以尋求跨國之間的合作,甚至做為加持或代表台灣的高教成效。

擺脫冷氣房治理教育的現象,就要落實行政官員再教育的學習目標,建議官員重新回到校園的進修學習,不但可以提升專業素養的認知,也可讓官員在建立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上,可以兼顧內隱的社會化共鳴(操作性知識), 以及外顯的觀念性外化(系統性知識),達到自我標竿管理(Bench marking )的成效。因為成長不在於規模的大小,而是「質」的改變,是對組織結構與行動變化的期待。

教育部不懂藝術院校治理的現象由來已久,問題並不是換換管轄單位就能解決,而是這套箝制藝術教育的行政流程若不改變,官員就無法真正瞭解創作的過程與養成,換到哪個單位管理都不會有具體成效,希望這個建設性衝突(Constructive conflict)的意見表達,可以轉化執政當局的態度,並善用這個因時制宜的權變觀點(Contingency viewpoint)來統整管理制度的缺失。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