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風險不是收集各種五四三股票,摸透手上5檔持股比較重要!

2019-09-09 12:00

? 人氣

多元分散是為了隔絕災難性虧損。(取自股票明牌臉書)

多元分散是為了隔絕災難性虧損。(取自股票明牌臉書)

對抗自我意識的工具

各位現在要是相信自己在投資方面需要更加謙虛的話,下一個問題自然是要問:「要從哪裡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並不容易,但會帶給你財務上和人際上的獎勵。以下是各位可以做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散播財富

每次的演講活動,我最喜歡的是在演講後,會有很多觀眾過來找我聊天。這些互動通常分為三種:讚美、批評或請教(跟網路貼文的留言評論差不多)。而我大概看臉就曉得他們會採用哪種方式。在某個值得紀念的場合,我碰上一群超乎尋常的長長人龍,也正如預期那樣,有人過來謝謝我的演講、有人罵我是個白痴,也有人找我問些免費的建議。

雖然那個罵我白痴的人可能最有趣(也最準確?),但我現在要說的是那個問我蘋果股票的先生。這位先生在對我的演講簡單致謝之後,就問我對於蘋果股價的看法,因為他總值兩百萬美元的投資組合中,這檔股票據說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嘿!我當時的個人帳戶也有這支股票,而且是我那時候最為推薦的個股,所以我是完全看好蘋果股價的。

但是,我並沒有吹噓說我對蘋果是多麼看好,反而是注意到他問題的另一部分。我問他說:「是占多大部分?」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說:「占了一半。」我幾乎是反射動作似地說道:「你自己也知道這樣做實在是太白痴了啊!不管我對它是看好看壞,你這樣分配都是錯得離譜!」結果之後蘋果股價從七十四美元一路飆到一百四十二美元,但我還是希望那位先生把我的話聽進去,讓他的投資更加分散。

行為投資最重要的規則之一,就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也許最後是你對,但這只是傻人有傻福而已。

個股的災難性虧損(圖/今周刊提供)
個股的災難性虧損(圖/今周刊提供)

多元分散已是資產管理中大家普遍接受的好方法,不過有很多人好像已經忘了為何要這麼做。

從行為理論的角度來說,多元分散就是謙虛的具體化,是管理自我風險的體現。多元分散是對金錢管理上必定帶有的運氣和不確定性表示同意,承認未來是不可知的。

正如上述表格,摩根大通的研究證實:如果只擁有單一股票確實會讓人很痛苦,因為將近一半的股票都可能碰上災難性虧損。

(延伸閱讀:想要賭「這次不一樣」?別傻了!「我不知道」才是最能獲利的金句

不過多元分散也像是吃藥(或者像是糖果啦、小孩啦),吃幾顆是不錯,但吃太多就未必更好。事實上,很多人不曉得減少持股也是一種分散,而過度分散還是會造成妨礙。

真正要做到多元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不必搞到要買幾百檔股票。最早辨析這種誤解的研究之一,是華盛頓大學約翰.伊文斯(John Evans)和史蒂芬.艾雪(Stephen Archer)做的。伊文斯和艾雪發現,投資組合的股票如果超過二十檔,多元分散的好處反而急遽下降。賴利(F.K.Reilly)和布朗(K.C.Brown)在其著作《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中首先提出這個觀點:「……多元分散的利益達於最大者,有九十%是來自十二檔至十八檔股票的投資組合。」另外,投資大戶葛林布萊特(Joel Greenblatt)在其著作《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就說,光是把股票分成兩檔,風險就可以降低四十六%,分四檔降低七十二%,八檔八十一%,十六檔的話可以降低九十三%。從葛林布萊特的著作就知道,只要開始進行分散,它的好處就會迅速展現出來,但要是超過二十檔的上限,也會很快被侵蝕掉。

最後是晨星基金公司(Morningstar)檢視低分散(少於四十檔股票)和高分散(兩百檔以上)基金的波動狀況,發現到「……持股較集中的基金,其波動狀況並不會比高分散基金更激烈,有些基金的持股種類雖然很少,卻是出人意料地穩定。」以下這些全球最偉大的投資大師也是所見略同,可說是絕非巧合。

投資大師對於多元分散的看法

‧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挑選十檔到三十檔「財務穩健的大型績優股」。

‧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挑選十二或十三家「你認為自己有點了解,而且對於管理狀況完全可以相信」的公司。

‧ 巴菲特:「如果你是知識型投資人,了解商業運作,能找到價格合理且具備重要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從中挑選五到十檔股票。

‧ 賽思.卡拉曼(Seth Klarman):挑選十檔至十五檔股票就好,因為「深入了解少數個股,要比照顧一大堆股票卻個個只懂皮毛要好得多」。

各位必須真正理解多元分散並不是要收集很多種股票,而是為了隔絕災難性虧損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就會知道我們持有個股,不但要注意數量的適當,也要對之有所了解。

行為投資人要做的,就是穿越各種思潮流派的極端觀念,找到合情合理的中庸之道。有人以為只擁有少少幾檔股票,就足以翱翔在機遇、不確定和人性錯謬之上,這當然是愚蠢的。但若是以為要把大盤買盡才叫多元分散,那還是一樣荒謬可笑。也有人認為我們對股票其實是什麼都不知道,也沒有任何可用資訊,股價、趨勢、財務數字、量化指標、內部人員的行為等等,這些都無法讓人判定投資的風險有多大;這種想法也是太悲觀,所以還是很荒謬。我們如果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那是太自大;但若是覺得什麼也不知道,那又太虛無。

投資組合充分地分散,就能讓個股或個別產業的非系統性風險降至最低,因為手上個股減少到一定檔數,才能進行適當的審查。就像巴菲特在一九九三年的股東報告所言:「如果投資人對某個產業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買進股票前對其財務指標感到滿意的話,我們認為投資組合集中也是可以降低風險。這裡所謂的『風險』,按照字典定義,就是『虧損或受傷的可能性』。

「賽思.卡拉曼在剛好叫作《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書中進一步闡釋,深入了解個股及產業和風險管理之間的關係:「我的看法是,深入了解少數幾檔股票,要比知道一大堆股票但只懂一點點要好得多。我們最好的投資點子當然會是在既定風險下產生最多報酬,其他那些五四三的想法只是做陪襯而已。」可以見得,要防止財富遭到毀滅性破壞,不只是個數字遊戲而已,同時也需要深入理解。

跟隨大眾就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甚至(說不定尤其是)那些最激烈反對這一點的人也一樣。由「精確」和「態度」組合而成的《精態》(Exactitudes)是一本攝影集,從那裡頭就能看到即使是最離經叛道,宣稱自己從不跟著大家一起走的人,也一樣遵守同一套嚴格的社會規範。那本書原本是攝影師亞力.佛斯路易(Ari Versluis)和服裝設計師艾立.葉藤布洛(Ellie Uyttenbroek)的創意,以十二個人的影像為一組,分別記錄了許多種次文化類別,例如龐克族、足球流氓、「畫報女郎」、背包客等等。這些影像的諷刺意義在於,一些離經叛道、自以為與眾不同的人,其實在裝扮和姿態上也跟同類沒什麼差別。釘飾皮鍊、超誇張的摩霍克(Mohawk)髮型和破破爛爛的牛仔褲,那些都跟預校生穿藍外套、懶人鞋當制服一樣。我們就如同雪花,雖然片片不同,其實都差不多。

同樣的,那些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經理人百分之百會說逆勢操作是他們的基本價值,其實四分之三還是在模仿某個大師或典範,這樣也敢收那麼高的費用。真正的主動式管理和被動式管理都可以是明智的。但現在市場上宣稱主動式管理的基金帳戶,大多數只是收費高昂但對於投資的理解有限,這對廣大投資人來說就是應該躲得越遠越好的市場腫瘤。就一般人的了解而言,多元分散具備更多細緻概念,只有真正理解以後才能獲得根本性的管理,表達出獨特觀點,進而發揮它的財務潛力。

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

本文節錄自《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