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無慮的暑假泡湯,一夕見識橡膠子彈等武器」香港抗議延燒,學生、家長和老師陷於政治漩渦中

2019-08-30 21:00

? 人氣

她們說自己在這個年齡不能上前線,只能參加集會表示支持,向不了解情況的同學傳遞信息。「盡量給他們看證據,不要一味支持警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前線的勇士都幫助我們對抗這個殘酷的時代。幫我們擋槍,幫我們吸食催淚彈。我們中學生做的只能是站出來,支持他們」,其中一位看上去怯生生的女生說。她的聲音還很稚嫩,但一字一句慢悠悠,但堅定而有力。

有愧於下一代的家長

張先生是一位16歲中學生的家長。這個暑假,應對抗爭運動成為家中的日常。 他說自己的孩子會到抗爭前線傳遞物資、設置路障。他對BBC中文說,「小朋友只在屋裏看電視關注示威或參加遊行,已經覺得不足夠(表達要求)了。」

張先生與孩子溝通過很多次,說自己會支持,但讓他考慮後果,被打、被捕,會付出什麼代價。他告訴孩子,「你做任何危險事之前想一下媽媽,想一下家人,自己的前途。是不是值得呢,如果你覺得值得,我就全心支持。如果你能安全撤退,我就會放心了。」

「不是很輕鬆的聊,但也不是很嚴肅。如果你用大人的口吻,說'小心點啊'什麼的,下次他就未必願意跟你溝通。」

香港張先生
參加中學生集會的張先生。

張先生30歲時正值1989年北京學運,在懸掛八號風球的天氣裏上街遊行。兩鬢斑白的他跟孩子講自己對當時社會的看法,對政權的憤怒。「我也年輕過,我也爭取過權益」。

8月21日下午,太陽炙烤著城市,中學生集會尚未開始,張先生已經到了現場,胸前舉著手寫的紙牌「同學們,家長撐你」。

張先生說,香港的自由本應該由成年人去爭取和承擔。但太多成年人安於現狀,於是小朋友覺得要站出來。」如果作為家長再去批評他們,我覺得有愧於現在的青少年。」

一家人在Whatsapp上建立了家庭群組。大人在家焦慮地看抗爭現場直播,及時提醒孩子警惕警方的下一步動作。

半夜,16歲的孩子從抗爭現場回來。兩夫婦熬夜等著,母親一把抱住兒子,心中的石頭這才放下。

父親問孩子,感覺怎樣?還去不去?

孩子說,沒問題,沒有想像中危險。

不能解惑的師者

教中學體育的張老師已經有30年教齡。他認為中學生在暑假參加社會活動,是一種「關心社會」的表現。「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社會在發生什麼,包括中學生。一個人的學識不僅僅是知識層面上的,也有公民教育上的。」

張老師有一個20歲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他在家盡量用一種「接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先接受,再討論抗爭細節。」

他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體格勇猛的人,他甚至鼓勵孩子去設置鐵馬阻礙交通、參與不合作運動。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底線是不貼身肉搏,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