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觀點:政客要你氣中國,因為他們搞砸了你我的生活

2019-08-30 07:10

? 人氣

香港反送中在台灣也燃起一把反中的火。圖為超過3萬人28日晚間上街指控香港警察的性暴力,參與者大多戴上紫絲帶、並以唇膏在手臂上寫下「#ProtestToo」。(美聯社)

香港反送中在台灣也燃起一把反中的火。圖為超過3萬人28日晚間上街指控香港警察的性暴力,參與者大多戴上紫絲帶、並以唇膏在手臂上寫下「#ProtestToo」。(美聯社)

你擔心中國會武力犯臺嗎?你害怕兩岸關係緊張會影響生計嗎?我們希望兩岸和平發展,所以絕大多數的臺灣人都支持兩岸維持現狀。可是支持與中國和平交流的人,現在卻被歸類為「中共同路人」!所以,面對中國,你不能擔心,不能害怕,只能同仇敵愾憤怒的對抗。政治人物用中國的威脅來點燃臺灣民眾心中怒火很容易,但臺灣人應該反思,到底為什麼生活裡會有那麼多的怨氣要發洩。臺灣人的憤怒究竟是因爲中國,還是因為生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九合一大選過後,民進黨政府所做的最大改變,就是想盡辦法激起臺灣對於中國的憤慨。把中國當成洩憤的對象,臺灣民眾就會忘記,生活過得不理想的最大禍首就是當前政府。

筆者與一群年輕政治學者嘗試以網路民調方式,測試民眾面對中國威脅的心理反應和政治行為,我們請民眾回答自己對中國的威脅是感到「憤怒」,「擔心」,或是「既擔心又憤怒」。雖然網路民調代表性有所侷限,但初步結果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數據顯示,在有三個選項的情況下,對中國威脅感到憤怒和擔心的民眾各佔三成,而有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是既擔心又憤怒。不過,當我們換個方式來詢問,只讓受訪者在憤怒或不憤怒兩種答案中做選擇,多數原本保持中間態度的民眾,就會選擇回答憤怒。如果進一步從年齡結構和對政治人物的支持度來交叉分析,在二分法的情況下,對中國威脅表示憤怒的受訪者,支持蔡英文總統的比例顯著提升。

換句話說,執政黨激發民眾對中國憤怒的心理,迫使原本在兩岸問題上只想保持中立的臺灣民眾,必須在「和中就是舔共,抗中才算愛臺」的兩個極端之間做出表態,目的就是希望用社會壓力,來讓支持民進黨成為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

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持續延燒,至今已經將近三個月仍無法平息。(美聯社)
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持續延燒,至今已經將近三個月仍無法平息。(美聯社)

配合香港的抗議事件,以及美國對臺灣的支持,民進黨希望用憤怒來為施政不力解套,爭取選票,可是相較於從來沒減少過的中國威脅,更令民眾憤怒的應該是人民的生活沒有改善。

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年七月公布的臺灣社會百大關注議題,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不是政治意識形態的爭論,而是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薪資和能源等民生問題。類似的結果也呈現在中研院社會所對年輕世代的研究報告中,學者紛紛建議政府應提高對年輕世代的投資,為年輕人提高薪資並且提供補助,來扭轉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現象。

然而,回顧過去三年民進黨執政,照顧財團和打擊不同政治立場的政黨看來遠比回應人民的要求更重要。一例一休傷害勞動權益,軍公教年改讓政府信用受損,而空氣中高含量的PM2.5,更讓臺灣民眾連健康都受到威脅。生活沒有改善其實是臺灣社會怨氣的來源,也是去年民心思變的主因,如今成功的把中國威脅當成了出氣包,政治人物義憤填膺帶頭罵,好像承諾人民的好生活沒有做到,跟自己沒有半點關係。更糟糕的是,連應該中立的多位大法官都喪失了道德勇氣,選擇向執政者低頭,臺灣社會的互信被撕裂也毫不在乎。

面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全世界的確都對中國提高了防備,可是即使全球都在防範中國,也並不代表全世界都會一起來保護臺灣。臺灣人不是被嚇大的,當然知道中國是臺灣民主的威脅,可是臺灣人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我們管不到共產黨要對臺灣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可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屹立不搖,絕對不是某個政黨或是某位政治人物的功勞。

反過來問,如果按照民進黨的期待,全臺灣真的凝聚了共識,都對中國的威脅感到憤怒,臺灣人也都氣到願意與中國進行攤牌決戰,請問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政府準備好要身先士卒了?準備好下一步該如何正面迎戰中國了?還是在選舉之後,又會考量到民進黨內許多夥伴都還要繼續跟中國做生意,所以又要說臺灣與中國其實不是敵人?我們可以一起對中國威脅感到憤怒,不過,更令人憤怒的,難道不是看著政客搞砸我們的生活嗎?

*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