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泓導讀:思考台灣與良善政治的距離

2019-09-05 05:10

? 人氣

《極端政治的誕生》一書提到,政黨的選擇和貧富相關,研究美國的調查顯示,富有的人在貧窮的州傾向投給共和黨,但貧窮的選民在富有的州卻仍然投給民主黨,經濟對經濟對投票的重要性在貧窮的州更大。(資料照,美聯社)

《極端政治的誕生》一書提到,政黨的選擇和貧富相關,研究美國的調查顯示,富有的人在貧窮的州傾向投給共和黨,但貧窮的選民在富有的州卻仍然投給民主黨,經濟對經濟對投票的重要性在貧窮的州更大。(資料照,美聯社)

民眾如何選擇候選人?如何評價政治人物?如何選擇公共政策?這些看似複雜的問題,本書兩位作者海瑟林頓以及偉勒主張,其實都只需要了解民眾的基本特質,就能一一回答這些問題,並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許多民眾在一些重要議題上互相對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什麼是世界觀?

本書是兩位作者繼 《美國政治中的威權主義和兩極分化》(Authoritarianism and Polariz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一書後,再度合著探討美國民眾的政治態度。他們強調世界觀(worldviews)而非政黨認同、意識形態對於政治以及非政治態度的重要性,並且解釋為何世界觀逐漸走向極端,以及為何極端政治到處出現。

世界觀是什麼?世界觀是對於這個世界如何運作的看法,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對或錯的看法。如同英文原書名所說的,「Prius或者皮卡?」前者代表環保、白領階級、年輕、全球化;後者則令人想到藍領階級、實用主義、製造業、美國優先等等。為什麼看似與政治無關的汽車,卻有這麼多的政治意涵?

在前一本書中,兩位作者就已經提出世界觀的概念。他們定義世界觀為一組相關議題的立場,但是這些議題之間不見得有共通的信念 (Hetherington and Welter, 2009:64)。世界觀來自四大重要議題:種族、民權平等、女性主義與家庭、外交政策等等。這四大重要議題存在美國社會已久,如同Carmines and Stimson(一九八九)所指出的,種族議題會隨著社會結構而變化,但是它的影響力會一直持續。

作者主張這些議題構成美國民眾的世界觀,這些議題的出現部分是因為政治人物或政黨藉由鼓吹提倡這些議題而贏得選舉,例如出身德州的詹森總統在一九六四年簽署禁止種族歧視的民權法案,而在同年總統選舉中打敗同樣來自南方的高華德參議員。作者進一步解釋這些議題都與 「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有密切關係,而威權主義被定義為尊重長者、行為有禮貌、服從等等價值。威權主義與美國民眾的政治態度有高度相關,例如威權主義越強的民眾,越支持「移民應該接受美國價值」這項說法。作者進一步說明同屬民主黨的歐巴馬與希拉蕊得到不同威權主義特性的民眾支持。歐巴馬的支持者對種族的容忍程度較希拉蕊支持者來得高,對於人權的標準也更高。

價值的衝突

從兩位作者的前一部著作,可以理解他們的思路是要找尋不同於過去政治態度研究所重視的政黨認同、保守或自由意識形態。他們想從非政治的領域,找到更能廣泛解釋政治態度的心理態度,例如人格特質、社會文化等。他們指出共和黨往往被聯想到陽剛(masculine),而民主黨被聯想到陰柔(feminine),這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的政治分歧不斷強化的世界觀。放在美國政治的脈絡,陰柔往往接近容忍不同的意見、包容不同種族、強調社會平等;而陽剛則代表國家利益、重視秩序等等。這一點在恐怖攻擊於美國發生時,對共和黨的小布希總統特別有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