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台海風雲四百年,從十七世紀的一場貿易戰說起

2019-08-18 07:00

? 人氣

1960年9月26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甘迺迪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在芝加哥舉行歷史上首次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在這次辯論後半場,美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摩根發問:「請甘迺迪參議員對於先前說過『我認為把我們在遠東的防衛線畫在金門、馬祖是很不智的作法』可否再多說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甘迺迪首先聲明他認同應該防衛台灣,但又說金門、馬祖離赤色中國僅五、六英哩,甚至在一般海港界線範圍內,而離台灣則超過一百哩之遠,他引述部分軍方人士的說法,認為這些島嶼在戰略上無法防禦。甘迺迪說他反對在共軍的槍口下退縮,然而,若要為了台灣而開戰,那麼防衛線應該要劃分清楚,金門、馬祖並不是保衛台灣的必要防線。

尼克森不同意甘迺迪放棄防衛金門、馬祖的主張,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要的不只是金門、馬祖,不只是台灣,他們想要的是全世界,所以應該就地阻擋,不能退讓。之後他挑戰甘迺迪想要讓出金門、馬祖的危險:因為過去西方世界對希特勒就曾經採取讓步,卻沒有效果,最後引致全面戰爭。

大選結果,甘迺迪以些微差距擊敗尼克森,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總統任內,美國逐漸陷入越戰泥淖,又面臨古巴及柏林危機,而金馬外島在共軍「單打雙不打」的演示性質下,我方沒有撤軍,雙方也沒有停火,但緊張情況也沒有大規模升高,就不在他的目光內了。

反而,1960年堅持反共,被我寄以厚望的尼克森,於1969年出任美國總統後,為了紓解國內反越戰的壓力和抑制蘇聯的擴張,積極謀求與北京改善關係,於1972年2月訪問北京,與中共簽署上海公報,放棄了美國一向執行的「兩個中國」政策,轉為承認「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成為至今美國對華政策的框架。

而尼克森解決越戰問題的方式,竟是於1973年1月27日與參戰各方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後兩個月內,將美軍全部撤出越南,任由越共全面赤化越南。

21世紀伊始,美中爭霸進入「修昔底德陷阱」,台海風雲再起?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全世界。」

1971年12月,尼克森總統宣布拒絕外國央行用美元向美國聯準會兌換黃金。原先美元與黃金掛勾,各國貨幣再與美元掛鈎,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貨幣體系崩潰,美元至高無上的地位面臨不保,美國需要找到一種能繼續維持美元霸權的媒介,最終,他們選擇了石油。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季辛吉看上沙烏地阿拉伯在OPEC油國組織的領導地位,於1973年與沙國達成這樣一個協議:美國保護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的永久地位,沙烏地阿拉伯則回報美國以:保證OPEC所有石油出口一律以美元結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