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台海風雲四百年,從十七世紀的一場貿易戰說起

2019-08-18 07:00

? 人氣

作者指出,當川普將台獨牌當成遏制中國崛起的撒手鐧時,我們若認為解放軍沒有能力犯台,台海戰爭時美國一定會保衛台灣,將促使兩岸提早攤牌,後果卻必須由2300萬人共同承擔。圖為軍艦穿台海示意圖。(資料照,取自視覺中國)

作者指出,當川普將台獨牌當成遏制中國崛起的撒手鐧時,我們若認為解放軍沒有能力犯台,台海戰爭時美國一定會保衛台灣,將促使兩岸提早攤牌,後果卻必須由2300萬人共同承擔。圖為軍艦穿台海示意圖。(資料照,取自視覺中國)

17世紀初明朝天啟年間,荷蘭人就來到台灣海峽這片海域,並佔領台灣作為對中國和日本貿易的據點,但此時西太平洋最強大的武裝海商集團,並不是當時的海上霸主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加勒比亞海盜齊名於歐洲航海史上的鄭芝龍(小名一官,Iquan),率領千餘艘船艦和數萬徒眾,在明朝「片板不許下海,寸貨不許入番」的海禁政策下,藉由走私壟斷了北至江蘇吳淞口、南到廣州的海上貿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628年(明崇禎元年)鄭芝龍以武力脅迫朝廷招撫,此後海禁形同虛設,旗幟鮮明戈甲堅利,滿載中外貨物商品和白銀的鄭氏武裝船隊,巡弋於中國沿海、南海和東南亞各地之間,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都是他的生意夥伴。

鄭芝龍的一生,簡直是海賊王傳奇!(圖/百度百科)
鄭芝龍被認為是明朝的海上霸王。(資料照,百度百科)

此時大明王朝氣數將盡,鄭氏海商王國儼然成為一個海上割據政權,不但壟斷了中國對外貿易,而且中外船艦必須繳交保護費並懸掛鄭氏令旗,否則沒收其財貨,如果懸掛令旗的船隻被劫,則賠償其損失。17世紀的紅頂海盜鄭芝龍不只做國際貿易,也是現代保險業的先驅。

1633年,金門料羅灣明荷海戰

鄭氏的壟斷,使得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外貿易陷入困境。1633年(明崇禎六年)7月12日,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聯合鄭芝龍的宿敵劉香等海盜,突襲鄭芝龍停泊在廈門港內的船隊,擊沉及擊毀鄭軍船艦40餘艘。憤怒的鄭芝龍立即反擊,七至十月雙方在金廈海域連續多次交火。

1633年10月22日,隆隆的砲聲劃破了金門的清晨,鄭荷雙方主力在金門島東南部的料羅灣展開決戰。鄭芝龍親率50艘配備有英國火砲的戎克戰艦,及100餘艘滿載硫磺硝石和稻草的火船;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主力是9艘蓋倫艦,及劉香等的50多艘海盜船。儘管荷蘭的戰艦和火砲比較精良,但鄭芝龍憑著數量的優勢,在戰艦火砲掩護下,百餘條火船蜂擁而上搭鉤點火,剎那間將料羅灣海面變成一片火海!激戰結果,5艘荷艦被擊沉或燒毀,50艘海盜船全軍覆沒在料羅灣的波濤裏,荷蘭及劉香等部眾死傷慘重,百餘荷蘭人被俘虜。鄭芝龍部則僅3艘船受創,陣亡及受傷人數分別為86人及132人。

經此一役,荷蘭東印度公司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中國的貿易問題,而鄭芝龍在戰後對荷蘭方面善意回應,不殺荷俘且對中國的損失絲毫不要求賠償,東印度公司還得到了鄭芝龍方面穩定的供貨保證,荷蘭人因此放棄與劉香的合作,失去荷蘭人支持的劉香則於1635年被鄭芝龍殲滅。

鄭芝龍海商集團能夠建立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牢牢控制著中國沿海乃至東南亞海域的貿易霸權,倚靠的是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有別於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土地─農業經濟模式,鄭芝龍走的是與當時歐洲列強完全相同的海洋─商業經濟路線。

1644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覆滅。當慣了紅頂海盜的鄭芝龍,打著加官晉爵的如意算盤被清廷誘降後挾往北京。歷史無法重來,設想清廷如果能與鄭芝龍合作,古老中國應該不會自外於歐洲工業革命後的科技進步歷程,也不會有兩百年後鴉片戰爭及其後一連串的屈辱。

17世紀中葉,鄭成功以「台澎金廈」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繼續統領龐大的鄭氏武裝海商王國,1646年在烈嶼(小金門)高舉反清復明大旗,以金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曾多次攻佔大陸沿海地區取得短暫的勝利,但由於鄭氏的武裝力量是海軍,在陸地上畢竟打不過靠騎射打天下的清軍,最後都無功而返。

清廷為了徹底斷絕鄭氏與沿海居民的走私貿易,和取得物資補給的機會,於1661年重申海禁,並頒布「遷界令」將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為了解決龐大武裝部隊的給養問題,鄭成功於是把目光投向台灣。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4月21日,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人、戰艦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1662年2月9日,荷蘭台灣長官揆一向鄭成功投降,結束了對台灣的統治。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遽逝,鄭成功生於荷蘭人開始據台的1624年,死於荷蘭人退出台灣後不到半年,這也是個巧合。

赤崁樓內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的塑像。(取自維基百科)
鄭成功在明朝名存實亡時把目光投向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圖為赤崁樓內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的塑像。(資料照,維基百科)

1663年,清荷聯軍與明鄭血戰金門烏沙頭

為了從鄭氏王朝手中奪回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尋求與清廷結盟,協議攻陷金門、廈門後,立即進攻台灣。1663年,清荷聯軍四百餘艘戰艦與鄭氏部將周全斌相遇於金門烏沙頭外海域(今古寧頭慈堤附近),引發激戰。被金庸《鹿鼎記》譽為鄭成功五虎將之一的周全斌是金門浦邊人,以寡擊眾,史載周全斌親率十三舟往來攻擊,剽疾如馬,戰況非常慘烈,清軍提督馬得功座艦被包圍,船上300人皆身亡,馬得功被迫跳海自殺。這位擊潰清荷聯軍的英雄周全斌,最後卻因鄭成功死後王位爭奪的內訌見疑於鄭經,唯恐被殺害而降清,後隨施琅攻打台灣擔任副帥。

四百年前「反清復明」的基地,蕞爾小島金門因台灣而成為四戰之地,島上先民飽受戰火蹂躪,清軍奪取金門後更迫令島民棄島內遷,世代祖居的家園房舍,和賴以營生的船隻等都被焚毀,老幼婦孺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在那只記載將相王侯,成王敗寇的中國二十五史中,平民百姓的生死就如同螻蟻一樣,不值得一提!

20世紀中葉,老蔣總統以「台澎金馬」為「反攻大陸」的根據地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會如同詩篇的押韻一樣,重複著驚人的類似。」(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1949後金門又再度成為「反攻大陸」的跳板,17世紀的古戰場烏沙頭(古寧頭)和料羅灣硝煙再起。

1949年,金門大戰

1949年4月22日解放軍橫渡長江後,國軍節節敗退,不到半年便丟失東南半壁江山。1949年5月解放軍十萬大軍入閩,以排山倒海之勢南推,10月17日攻陷廈門後,10月18日立即下達進攻金門的作戰部署命令。

大戰前夕,一路敗陣下來,陸續撤退到金門的國軍人數僅兩萬餘人,由李良榮統一指揮。有些剛抓來的新兵,連軍服都沒有,戴著斗笠就登陸金門,更不用說武器裝備的不齊全。此前,解放軍只派7個連就拿下廈門,因此躊躊滿志的解放軍司令員葉飛說:「金門就像盤中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跑不了。」

10月25日凌晨海水滿潮時分,解放軍以三團9086人的兵力為第一梯次登陸部隊,搭乘200餘艘臨時徵集來的機帆船和竹筏,企圖摸黑登陸狀似啞鈴的金門島中央蜂腰地帶,預定先攻佔西半島,再會同後續增援部隊奪取東半島,3天內拿下金門。

古寧頭戰役共軍近乎全沒。油畫。
古寧頭戰役時,解放軍傷亡慘重。(資料照,取自網路)

或許是天意,強烈的東北季風將船隻吹向金門西半島壟口至古寧頭間的海岸。更巧的是前一天在壟口海灘拋錨的國軍3輛M5A1戰車留守組員,發現海面上射出紅色信號彈,以及大量的機帆船,立刻發砲攻擊,竟然命中解放軍裝滿彈藥的一艘指揮船,海面上頓時烈火燃燒,照亮夜空,國軍隨即展開猛烈攻擊。

解放軍第一波搶灘就傷亡慘重,但仍強行突破海岸封鎖線,攻佔島西北的國軍陣地和古寧頭等村落;船隻則因海水退潮後全部擱淺在海灘上,被我方砲火和空軍全部炸毀,無法回去載運原定的增援部隊。25日清晨,自海上馳援金門的胡璉軍團會同島上原有守軍,在坦克、砲兵配合下,分三路對解放軍登島部隊展開強力反攻,雙方傷亡慘重,國軍團長李光前身先士卒,敵前衝鋒陣亡。

26日上午胡璉登島後,立刻親臨前線指揮督戰。11時30分蔣經國也銜命抵達金門前線,慰問官兵;此時解放軍仍盤據古寧頭林厝和南、北山村落內。國軍攻堅後與解放軍展開慘烈的刺刀肉搏戰,12時攻下林厝,下午3時拿下南山,攻入北山。午夜時分,解放軍彈盡援絕,突圍到海邊後,被圍困在古寧頭北山斷崖下沙灘。曾聽長輩說,國軍當時都佔住在民房裏,有的部隊出去作戰後,回來時只剩下一半,可見雙方傷亡之慘烈。

經過三晝夜56小時的激戰後,10月27日上午10時,古寧頭大戰正式結束。解放軍因後援不繼而全軍覆沒,除3873人被俘外,其餘全部陣亡,是解放軍成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敗戰;國軍則1267人陣亡及失蹤,1982人受傷(國共軍各方記載不同)。遺憾的是,在這場戰役傷亡的金門民眾除了鄉老口耳相傳外,並未見官方有任何記載。

1949年6月前金門島上並無永久性防禦工事,國軍撤退到金門後,在軍情緊急又缺乏建材下,村莊內的民房門板、空屋、牛馬舍、草間,甚至寺廟、祠堂、墓碑都被拆除去構築掩體工事和碉堡。金門民眾自己家的房舍、家廟、墓碑被拆,還得被分派壯丁構築工事;激戰時則被分派搬彈藥、抬傷患;戰後屍橫遍野,金門民眾面對殘破的家園,還得協助清理戰場,處理殘缺不全的屍體。戰爭的殘酷和無情深深烙印在金門人的心靈。

古寧頭大戰國軍以弱勝強,粉碎了解放軍立刻渡海奪取台灣的企圖。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美國為遏制蘇聯在遠東擴張的戰略需要,放棄曾一度執行的「棄蔣政策」,6月27日美國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隊登陸朝鮮半島,10月19日中共解放軍越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原先準備渡海攻台的部隊也調往朝鮮半島參戰,從此確立了中華民國以台澎金馬偏安至今的格局。

1954年93砲戰─韓戰結束後的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3年7月韓戰結束後,毛澤東擔心美、台已經簽訂,和即將簽訂的條約有可能把台灣海峽兩岸推向永久分裂的局面,決定用軍事行動向國際社會表達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1954年9月3日,突然下令砲擊金門,雙方砲戰持續到9月22日,大小金門落彈約7萬餘枚,造成軍民重大傷亡,包含兩名美軍顧問團的成員。

這場砲戰反而加速了美國與台灣於1954年12月3日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談判過程美方以仍有國軍駐守的大陸沿海諸外島防守困難,要求我方放棄,為老蔣總統所拒絕。最後老蔣總統以沒有美國同意,他不會執行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做為讓步條件,條文則妥協為: 共同防禦的中華民國領土是指台灣與澎湖,也適用於經共同協議所決定之其他領土。

12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解放台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絕不容許他國干涉,並發動解放軍於1955年1月18日攻佔大陳島的門戶一江山島,我方守軍519人陣亡,567人被俘,司令王生明引爆手榴彈殉國,老蔣總統遂決定放棄大陳島,由美國第七艦隊和國軍合力執行大陳島軍民的撤退行動。從1954年金門93砲戰到1955年1月大陳島撤退這段期間,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8年823砲戰─第二次台海危機,中蘇美台四方博弈,福建沿海和金門、馬祖差點遭受核子浩劫。

1957年蘇聯赫魯雪夫為了解決自身的經濟問題,號召社會主義集團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但為毛澤東所反對,毛澤東於是藉口美、英利用中東危機出兵黎巴嫩和約旦,必須在遠東開闢戰場以牽制美國,下令砲擊金門,直接打蔣,間接打美。

1958年8月23日金門夏令時間下午6時30分,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集結重砲猛烈轟擊金門,開始2小時內落彈即達5.7萬餘枚,解放軍第一波攻擊造成島內軍民嚴重死傷,密集的砲彈準確命中金門防衛司令部翠谷水上餐廳,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中彈身亡,其中以章傑最為慘烈,事後僅在池塘裡找到一截下肢,可說是粉身碎骨殉國。

解放軍對金門瘋狂的砲擊持續了44天,面積僅150餘平方公里的金門,落彈47萬餘枚,除了軍事陣地被摧毀,國軍死傷嚴重外,金門民眾162人罹難,638人輕重傷,房屋全毀3543間,半毀2800間。戰爭沒有贏家,對岸軍民也是死傷慘重。

823砲戰剛開始,8月24日美國軍方即向艾森豪總統提議,必要時動用核武(美國中情局建議最有效的投擲地點為外島周遭的共軍基地,金門、馬祖也會跟著遭殃),迫使蘇聯基於與中共的軍事同盟條約,也向美國發出核武威脅。毛澤東成功逼迫赫魯雪夫在「和平共處」政策和「蘇中同盟」關係之間做選擇,一方面挑戰赫魯雪夫在共產世界的領導地位,一方面也測試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

這場差點釀成核子浩劫的砲戰,讓金門和馬祖兩外島頓時成為國際間注目的焦點,擔心演變成世界大戰,各國紛紛主張國民政府應從金、馬外島撤軍。但老蔣總統認為丟掉金、馬外島,台灣亦將不保,堅持部署重兵死守;毛澤東也覺悟到,就算攻下金、馬,國共之間的地理距離從十里變成百里,難有接觸,更容易製造出「兩個中國」的情勢。

因此,10月6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下令停火一周,10月13日,再下令停火兩周。但至10月20日,解放軍稱因美方軍艦為台灣運補船艦護航,宣布停火無效,恢復砲擊。這讓10月21日飛抵台北,原本要說服老蔣總統從外島撤軍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騎虎難下;反而於10月23日與我方發表聯合公報,認為金門、馬祖與台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關連,而老蔣總統也答應放棄武力,改用三民主義光復大陸。

10月25日,彭德懷發表《再告台灣同胞書》:「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金門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第二次台海危機才逐漸冷卻下來。此後「單打雙不打」的砲擊持續到1978年12月15日美國宣布與中共建交前夕才停止,這實在是一場匪夷所思的戰爭,荒謬的程度,戰史僅見。

823砲戰後彭德懷(左)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其實都由毛澤東(右)親自撰寫。(網路翻攝)
823砲戰後彭德懷(左)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其實都由毛澤東(右)親自撰寫。(資料照,網路翻攝)

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焦點─金馬撤軍論

1960年9月26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甘迺迪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在芝加哥舉行歷史上首次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在這次辯論後半場,美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摩根發問:「請甘迺迪參議員對於先前說過『我認為把我們在遠東的防衛線畫在金門、馬祖是很不智的作法』可否再多說明?」

甘迺迪首先聲明他認同應該防衛台灣,但又說金門、馬祖離赤色中國僅五、六英哩,甚至在一般海港界線範圍內,而離台灣則超過一百哩之遠,他引述部分軍方人士的說法,認為這些島嶼在戰略上無法防禦。甘迺迪說他反對在共軍的槍口下退縮,然而,若要為了台灣而開戰,那麼防衛線應該要劃分清楚,金門、馬祖並不是保衛台灣的必要防線。

尼克森不同意甘迺迪放棄防衛金門、馬祖的主張,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要的不只是金門、馬祖,不只是台灣,他們想要的是全世界,所以應該就地阻擋,不能退讓。之後他挑戰甘迺迪想要讓出金門、馬祖的危險:因為過去西方世界對希特勒就曾經採取讓步,卻沒有效果,最後引致全面戰爭。

大選結果,甘迺迪以些微差距擊敗尼克森,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總統任內,美國逐漸陷入越戰泥淖,又面臨古巴及柏林危機,而金馬外島在共軍「單打雙不打」的演示性質下,我方沒有撤軍,雙方也沒有停火,但緊張情況也沒有大規模升高,就不在他的目光內了。

反而,1960年堅持反共,被我寄以厚望的尼克森,於1969年出任美國總統後,為了紓解國內反越戰的壓力和抑制蘇聯的擴張,積極謀求與北京改善關係,於1972年2月訪問北京,與中共簽署上海公報,放棄了美國一向執行的「兩個中國」政策,轉為承認「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成為至今美國對華政策的框架。

而尼克森解決越戰問題的方式,竟是於1973年1月27日與參戰各方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後兩個月內,將美軍全部撤出越南,任由越共全面赤化越南。

21世紀伊始,美中爭霸進入「修昔底德陷阱」,台海風雲再起?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全世界。」

1971年12月,尼克森總統宣布拒絕外國央行用美元向美國聯準會兌換黃金。原先美元與黃金掛勾,各國貨幣再與美元掛鈎,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貨幣體系崩潰,美元至高無上的地位面臨不保,美國需要找到一種能繼續維持美元霸權的媒介,最終,他們選擇了石油。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季辛吉看上沙烏地阿拉伯在OPEC油國組織的領導地位,於1973年與沙國達成這樣一個協議:美國保護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的永久地位,沙烏地阿拉伯則回報美國以:保證OPEC所有石油出口一律以美元結算。

石油是世界各國最大宗交易的商品和戰略物質,只要OPEC油國組織堅持賣石油只收美元,世界貿易繼續採用美元為結算的工具,各國便不得不繼續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美元就能維持堅挺的價值,至於美國納稅人和後代子孫,是否還得起用來擔保美元發行的美國國債(以政府未來的稅收作抵押而發行的)?也就沒人在乎了。難怪有人說,美國只要打開印鈔機印製美元,就能掠奪他國的財貨。

半世紀來,美國為了維護石油美元體系建立起來的美元霸權地位,不斷以絕對優勢的軍力介入中東事務,如1990年老布希總統發動波斯灣戰爭,是擔心伊拉克併吞科威特後,將威脅到沙烏地阿拉伯的安全;2003年小布希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將海珊送上斷頭台,背後深層的原因是1999年歐元正式上路,海珊迫不及待地宣佈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將採用歐元結算,引起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國的跟進,這已經動搖了美國的核心利益,所以雖遠必誅。海珊被推翻後,美國並沒有在伊拉克境內找到小布希總統所宣稱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為維護美元霸權帶給美國人民龐大的利益,連最慈眉善目的卡特總統都曾說:「任何企圖掌控波斯灣地區的外來勢力都會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嚴重威脅,而美國將會以任何必要的手段排除這種威脅,其中包括軍事行動。」但是,美國介入他國戰爭後,往往國內反戰聲浪一起就虎頭蛇尾,留給當地人民無盡的苦難,如過去的越戰和現在中東的亂局。美國經濟學家柯文說:「美國根本不在意小國的死活」,這是我們面對今天的世界變局所應有的基本認識。

川普發起美中貿易戰,只為了貿易逆差?

美國總統川普以美中貿易存在巨額逆差,讓美國吃虧為由,對中國發起懲罰性關稅戰,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是否如同川普所說的是美國吃虧?

其實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是對外輸出美元的途徑,沒有美國貿易逆差,便沒有足夠的美元在世界各地流通,石油和國際貿易用美元結算的制度也就走不下去了。只要美元繼續充當世界貨幣,美國就必須承擔對外貿易逆差。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Robert·Triffin)最早指出這個矛盾現象,學界將之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因此,自1971年起近半世紀以來,除了1973和1975年外,其餘年份的美國對外貿易都是逆差,而且隨著世界貿易規模的逐年擴大,逆差額也跟著逐年增加。美國數十年來始終保持巨額的貿易逆差,顯然不是被迫之舉,而是因為能夠從中獲得好處。

房地產商人川普可能不懂美元霸權的奧秘,但成為美國總統後不可能不知道。那川普為什麼還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關鍵是「中國製造2025」和對美國中西部銹帶選民的承諾。

美國要繼續維持美元霸權的地位,除了必須靠絕對優勢的軍事實力外,還必須在核心科技上保持壓倒性的領先優勢。核心科技領先與軍事優勢息息相關自不待言,更是美國能佔據全球產業供應鏈最頂端地位,獨佔龐大利潤的關鍵。盟國對美軍購和美國高科技產品,更是美國平衡其貿易逆差最重要的項目。

習近平上台後,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宣稱到2025年時,中國要成為10個先進科技領域,主要市場中的主導力量,這其中包括新一代通訊技術、機器人、人工智慧、航空航太裝備和量子計算等。到2035年時,中國要成為所有先進科技領域中最具創新力的領導者。並且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要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其中包括習近平強調,一支他稱為「打得贏」的軍隊。(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貿易戰加打貨幣戰:人民幣與美元(AP)
中美貿易戰加打貨幣戰。(資料照,AP)

18世紀起源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英國的全球霸權;19世紀和20世紀,由美國所引領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是今天美國能夠稱霸世界的原因;習近平的「中國製造2025」就是企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核心科技取得領先的地位。如果成功的話,將為中國贏得21世紀的經濟主導權,對美國的軍事霸權也將有地動山搖的影響。因此,川普以美國銹帶各州製造業的工作機會被中國搶走為由發動貿易戰,但卻劍指「中國製造2025」,華為首當其衝。

總部設於深圳的華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目前在5G商用技術領先全世界,以先行優勢和低廉的建置成本搶佔市佔率,企圖取得5G技術的全球主導權。由於5G的運用將能讓無人駕駛、物聯網、醫療及健康管理、智慧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產業大規模商業化,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最堅強的盟國英國、沙烏地阿拉伯等深怕在5G發展中落後,很難抗拒華為,美國在全球產業供應鏈最頂端的獨占地位面臨嚴重威脅。

2018年4月,川普直白地說:「我們不容許未來任何國家在此強大產業贏過美國,我們不能讓這種事發生,5G競賽美國一定要贏。」6月15日,川普立即鎖定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商品課徵25%關稅。今年5月更是簽署行政命令,以國安理由禁止美國採用華為設備,並以中止反恐情報分享為手段要求歐洲、紐澳等盟國跟進。同時禁止美國高科技廠商出售晶片及零組件給華為,及要求中國政府取消對敏感科技廠商的巨額補貼等,多管齊下圍堵封殺華為在全球的佈局。

強大的軍事力量、壓倒性的科技領先和美元是今天美國獨霸全球的三大支柱。中國不僅在軍事和科技上挑戰美國,也企圖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

石油美元、原油訂價權,和由美國掌控的國際銀行結算系統SWIFT是維繫美元霸權的三大利器,也是美國制裁所謂流氓國家的武器。2017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除向傳統波斯灣油國購油外,也不理會美國繞過SWIFT結算系統,直接用人民幣向被美國制裁的伊朗、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石油。中國並宣布接受人民幣作為石油貿易結算的石油出口國,都允許將人民幣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兌換成黃金,企圖建立石油人民幣體系;此外2018年3月26日,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開始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與美國爭奪國際原油訂價權。

美中已進入「修昔底德陷阱」,面對新冷戰,美蘇冷戰時期的代理人戰爭值得我們警惕!

西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記錄了摧毀整個希臘世界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他將戰爭的原因總結為「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揮之不去的恐懼,使得戰爭不可避免。」哈佛大學前政府學院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其《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中,列舉了過去500年中,崛起的強權挑戰既有統治強權共16起,其中12起爆發了戰爭,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用來描述當前的中美競爭關係。

2018年川普對中國發起關稅懲罰戰後,一場不帶硝煙的不流血戰爭已經展開,美中已進入「修昔底德陷阱」。由於兩國都具備橫越太平洋的核威懾能力,應會盡其可能避免正面武裝衝突,但雙方在南海和台海採取的軍事邊緣策略卻愈來愈頻繁,美蘇冷戰時期的代理人戰爭值得我們警惕。

美國和中國若走向戰爭, 如何跳脫修昔底德陷阱所帶來的小國困境,兩韓、日本和東協的模式各有不同。(取自Flickr)
美國和中國若走向戰爭,如何跳脫修昔底德陷阱所帶來的小國困境,兩韓、日本和東協的模式各有不同。(資料照,取自Flickr)

回顧冷戰時期的兩場代理人戰爭,美國介入的越戰,最後是越共全面赤化越南;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最後導致蘇聯解體,阿富汗至今戰亂頻傳。越南和阿富汗人民並沒有因此獲得自由民主和人權,只是淪為美蘇強權各自消耗對方國力的犧牲品。

冷戰時期,美蘇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1979年12月,因與前蘇聯接壤的阿富汗發生政變內訌,蘇聯十萬大軍入侵阿富汗,將親美的阿明擊斃,扶持卡爾邁勒親蘇政權。原擬速戰速決的蘇聯,卻遭受阿富汗游擊隊激烈的抵抗,美國中情局向阿富汗反抗組織提供大量的先進武器,阿富汗戰場成為新式武器的試驗場。蘇聯重蹈美國介入越戰的覆轍,深陷阿富汗達九年之久,雙方皆死傷慘重,數百萬阿富汗人淪為難民。

1981年,雷根當選美國總統,指稱蘇聯為「邪惡的帝國」,決心以實力對抗蘇聯。在軍事方面,雷根主要舉措是增加國防預算,提出他稱為「星球大戰」的計劃,建立外太空反飛彈防禦網,目的為摧毀蘇聯對美國揚言的「互相毀滅」威脅,蘇聯因此被迫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最後成為拖垮蘇聯經濟的原因之一。

在經濟方面,雷根採用下列策略讓蘇聯經濟全面崩潰:由於蘇聯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美國要求沙烏地阿拉伯配合大幅提高石油產量,讓油價暴跌67%,同時要求歐洲盟國切斷蘇聯的天然氣出口渠道,讓蘇聯的石油美元外匯收入大縮水, 1985年美國與日本等5個工業國簽訂廣場協議後,美元又大幅貶值,導致蘇聯財政收入連用來進口必需的糧食也不夠,更不用說維續龐大的軍備開銷,前蘇聯因而被迫在退出阿富汗戰場兩年後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權,雷根也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似乎已經採取雷根解體蘇聯的策略來對付中國的崛起。除在經濟上發起貿易戰外,美國副總統彭斯2018年10月4日在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指出:「川普總統簽署法律,讓我們的國防經費有了雷根總統時代以來最大的增長……,我們對武裝部隊的投資前所未有。這包括啟動建立美國太空軍力的進程,以確保我們在太空的主宰地位能持續下去。」面對新冷戰,川普開啟了冷戰時代雷根的工具箱,他眼中的前蘇聯是現在正在崛起的中國,那誰是他心目中的阿富汗?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7月8日向美國嗆聲:「我們絕對贏不了和中國的戰爭。但美國始終在催促我們,煽動我們……,把我當誘餌。你們把菲律賓人當什麼,蚯蚓嗎?」深怕百姓受戰火波及,杜特蒂直言菲律賓不當美國與中國角力的馬前卒,那台灣呢?

川普除在經濟上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外,在政治上簽署《台灣旅行法》促進美台雙方的高層級交流。在軍事上簽署《國防授權法》加強美台雙方軍事合作,頻繁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解放軍則回應以軍機繞台及航母突破第一島鏈航行,並對台灣公開撂話:「搞台獨就是死路一條」。在美中雙方的大國博奕中,台灣只是川普在貿易戰中向習近平叫價的一張牌?還是川普準備肢解中國的屠龍刀?尚待觀察。

在川普的算計中,即使激怒北京,承擔後果的也是台灣。兩岸攤牌,無論後果如何,戰場也在台灣,所以華府鷹派人士可以毫無懸念地對北京打台獨牌;習近平要盤算的是,如果強行對台武統,美國會介入到什麼程度?我們要評估的是,習近平敢發動武統嗎?美軍保衛台灣的決心有多強?

20190710-美國國務院9日宣布批准兩項對台軍售,其中包含人攜式刺針飛彈,其具備機動、單兵可操作的特點,更能提高戰場存活率。(取自The U.S. Army@flickr)
美國歷年都有對台軍售的案子,時常讓中國憤而抗議此舉將影響兩岸關係;對此,作者認為,在川普的算計中,即使激怒北京,承擔後果的也是台灣。(取自The U.S. Army@flickr)

哈佛大學柯偉林(William C. Kirby)教授這樣形容中國:「就地理而言,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沒有滿人的大清,沒有皇上的帝國。」不同於自由民主國家,政權正當性來自民主選舉,共產黨政權的正當性來自於民族主義,歷史教育就是愛國教育;習近平上台後,以反貪腐肅清政敵並籠絡民心,同時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設若台灣的情勢達到中共《反分裂法》第八條的情況,此時沒有任何迴旋餘地的習近平若不敢對台動武,他將從康熙皇帝變成慈禧太后,長期愛國教育所塑造出來的強大民意反撲,將被他的政敵運用來清算鬥爭他下台。因此,前國安局長丁渝洲將軍曾說:「中共不致為強求統一而發動戰爭,但極可能為反台獨而不惜一戰。」

萬一兩岸攤牌,不要低估解放軍武統的威脅,不要高估美國保衛台灣的決心

我們若以半世紀前的思維,強調第一島鏈對美國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恐怕會誤判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於對國際共產集團輸出革命的恐懼,美國及其盟國對前蘇聯和中國採取圍堵政策,但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壁壘分明,美國在亞洲盟國包括台灣在內都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此外,設若今天美中兩國爆發戰爭,解放軍的洲際彈道飛彈射程早已涵蓋美國本土,所謂島鏈戰略對今天的戰爭已經沒多大意義。雖然近日美國表示要在西太平洋盟國部署中程飛彈,但澳洲、菲律賓和韓國立刻明確表示拒絕,日本雖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但俄羅斯已揚言威脅,美國的中程飛彈部署國就是俄羅斯潛在的核攻擊目標,料想日本最後也不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

有一種說法是,美國為了維護其全球唯一霸權地位,必定會保衛台灣。但戰爭的螺旋一旦啟動就無法停止,在美中俄相互核威懾下,美國斷不敢將戰爭擴及到中國大陸本土。在以台灣及周邊海域為戰場的有限戰爭中,美中之間的軍事衝突將由軍力的較量,轉化為意志力的較量,戰爭若無法速戰速決,美國民眾能夠容忍多少美軍為台灣捐軀?川普到最後會不會在民意壓力下像尼克森放棄越南一樣,放棄我們?或者川普會不會拿已經滿目瘡痍的台灣當籌碼與習近平重啟談判?統一台灣與貿易讓步,對習近平來說,一點也不難抉擇。

2018年,川普不惜激怒整個伊斯蘭世界,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遷到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口只有845萬人,面對4億阿拉伯人的威脅(以阿人口比率和台灣與中國比率相當),沒有人會懷疑川普保衛以色列的決心;大家都知道,以色列在強敵環伺下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打過5次中東戰爭皆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大家不一定知道的是,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美國每年對以色列提供的軍援累計已超過1300億美元,即使今天以色列人均國民所得已超過4萬美元,美以雙方仍簽署了自2019年起,更大規模的10年380億美元軍事援助備忘錄,以色列是美國唯一默許擁有核武的中東國家。

2017年筆者去以色列旅遊時,到處都可以看到荷槍實彈的軍人,仿佛回到我小時候的家鄉金門。以色列實施徵兵制,無論男女年滿18歲都必須入伍,男性役期3年,女性2年,服完兵役後轉入預備役,每年必須回訓42天,當戰爭發生時,除了舉國動員外,以色列設置在世界各地的9個徵兵站也立即啟動,組織猶太人回國參戰;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人口結構中仍有20%阿拉伯裔的穆斯林是不在徵兵範圍內的。今天我們的政治人物為了選舉利益,隨意幫人帶紅帽,我們是否也應該拒絕被歸類為統派的國民入伍,以免中共武力犯台時臨陣倒戈。

看看以色列,再想想台灣。施明德說:「這麼多年來我無法理解,近30年來,幾乎所有『主張』台灣獨立或『認為』台灣已經獨立的人,經常也正是逃避兵役,和反對徵兵的人。他們甚至導致廢除軍法制度,使軍紀幾乎蕩然⋯⋯。」其實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因為解放軍一旦兵臨台灣,美國不一定會保衛台灣,但一定會保護(政治庇護)他們。

做為新崛起的強權,台灣問題對習近平並沒有急迫性。70年來,感謝美國以戰略模糊政策維繫了兩岸分立的狀態,讓我們得以提早中國大陸30年發展經濟,完成民主改革。只要我們不要刻意去挑釁中共,民主就是我們最好的國防武器,習近平為了實現他的「中國夢」,應不至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強行武統台灣。

但當川普將台獨牌當成遏制中國崛起的撒手鐧時,我們若認為解放軍沒有能力犯台,台海戰爭時美國一定會保衛台灣,急於充當美中爭霸戰的馬前卒;或當北京和香港為反送中抗爭焦頭爛額時,政治人物卻見獵心喜,以為天下大亂、情勢大好,無限制地將中共當成選舉的提款機。萬一擦槍走火,迫使兩岸問題不得不提前攤牌,後果卻必須由2300萬人共同承擔。

即使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老蔣總統都沒有對美國唯命是從,當中共威脅要血洗台灣時,金門為台灣擋住了砲火。台獨人士或許會怨恨,老蔣不願配合美國的兩個中國政策從金馬撤軍,但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爆發韓戰,台灣老早就被統一了,這就是歷史,沒辦法重來。

筆者成長於兩岸硝煙彌漫時代的金門,因為家鄉曾經是戰場,對戰爭的殘酷和無情體會極為深切,有感於當前美中相互敵意之深及兩岸情勢之險峻為生平所未見,擔心台海戰禍再起,2300萬人同舟一命,身為工程師,不懂政治,特別爬梳這段四百年來的台海爭戰史,供國人同胞參考。十九世紀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歷史給我們惟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中汲取任何教訓。」此時此刻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為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台大土木工程博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大EMBA商學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