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台海風雲四百年,從十七世紀的一場貿易戰說起

2019-08-18 07:00

? 人氣

1644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覆滅。當慣了紅頂海盜的鄭芝龍,打著加官晉爵的如意算盤被清廷誘降後挾往北京。歷史無法重來,設想清廷如果能與鄭芝龍合作,古老中國應該不會自外於歐洲工業革命後的科技進步歷程,也不會有兩百年後鴉片戰爭及其後一連串的屈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7世紀中葉,鄭成功以「台澎金廈」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繼續統領龐大的鄭氏武裝海商王國,1646年在烈嶼(小金門)高舉反清復明大旗,以金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曾多次攻佔大陸沿海地區取得短暫的勝利,但由於鄭氏的武裝力量是海軍,在陸地上畢竟打不過靠騎射打天下的清軍,最後都無功而返。

清廷為了徹底斷絕鄭氏與沿海居民的走私貿易,和取得物資補給的機會,於1661年重申海禁,並頒布「遷界令」將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為了解決龐大武裝部隊的給養問題,鄭成功於是把目光投向台灣。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4月21日,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人、戰艦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1662年2月9日,荷蘭台灣長官揆一向鄭成功投降,結束了對台灣的統治。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遽逝,鄭成功生於荷蘭人開始據台的1624年,死於荷蘭人退出台灣後不到半年,這也是個巧合。

赤崁樓內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的塑像。(取自維基百科)
鄭成功在明朝名存實亡時把目光投向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圖為赤崁樓內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的塑像。(資料照,維基百科)

1663年,清荷聯軍與明鄭血戰金門烏沙頭

為了從鄭氏王朝手中奪回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尋求與清廷結盟,協議攻陷金門、廈門後,立即進攻台灣。1663年,清荷聯軍四百餘艘戰艦與鄭氏部將周全斌相遇於金門烏沙頭外海域(今古寧頭慈堤附近),引發激戰。被金庸《鹿鼎記》譽為鄭成功五虎將之一的周全斌是金門浦邊人,以寡擊眾,史載周全斌親率十三舟往來攻擊,剽疾如馬,戰況非常慘烈,清軍提督馬得功座艦被包圍,船上300人皆身亡,馬得功被迫跳海自殺。這位擊潰清荷聯軍的英雄周全斌,最後卻因鄭成功死後王位爭奪的內訌見疑於鄭經,唯恐被殺害而降清,後隨施琅攻打台灣擔任副帥。

四百年前「反清復明」的基地,蕞爾小島金門因台灣而成為四戰之地,島上先民飽受戰火蹂躪,清軍奪取金門後更迫令島民棄島內遷,世代祖居的家園房舍,和賴以營生的船隻等都被焚毀,老幼婦孺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在那只記載將相王侯,成王敗寇的中國二十五史中,平民百姓的生死就如同螻蟻一樣,不值得一提!

20世紀中葉,老蔣總統以「台澎金馬」為「反攻大陸」的根據地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會如同詩篇的押韻一樣,重複著驚人的類似。」(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1949後金門又再度成為「反攻大陸」的跳板,17世紀的古戰場烏沙頭(古寧頭)和料羅灣硝煙再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