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居近十年,目睹連鎖店、加盟店不斷地進入、撤出,店舖裝潢設計的更新和異動。老友的出租店面時開時關。有些店家如同十五年前在永和市所見,店不成店成為空洞的屋殼,每天進出的是小發財車,毎週固定的展貨做生意。做得好的固定下來,做不好的退出換人,城郷差距漸漸地小鄉鎮也變成這樣子。不少父母為了下一代有工作,拿出資金、勞力協助兒子創業,最後黯然地收攤。生意不好做,有些加盟連鎖宛如詐騙集團般,一筆加盟金外加原物料供應剝削,不過是時間早晚被看破的生意。
在祖地上蓋房子,退休的我們和周遭的住戶共生中,發現做魚丸的小生意人,一週要跑4個小村落,早市、黃昏市攏做,這樣子的生意收入,維持生計繳房貸,其實已無心情餘裕「掃落葉」或賞花開,接受他們的異意,我們順從地將樹枝葉修剪和圍牆為界,不敢踰越。越來越少的人口,越來越老的人口,看見四周鄰為生計的奔波。那每天清晨3:30出門批貨,4:00做丸子,5:30出門擺攤,6:00從復興山來大溪集合出發到陽明山刈草的卡車,一波又一波的聲響中,我默默地心疼「生計不易」的社會底層勞動,如此不易啊。
有什麼事可做呢?⋯⋯工作機會減少的趨勢將持續嚴重
所得不均造成的貧窮與欠缺經濟機會,可能升高其緊張情勢成為全球性嚴重問題,麥肯錫(McKinsey)對25個已開發經濟體的調查指出,世界有三分之二人口未來將面臨所得「比上一個世代少」的處境。CNBC 新聞網站報導,隨著機器人技術不斷精進,專家估計未來不只工廠自動化比例增加,機器人也將勝任許多白領階級的職務內容。研究機構 Forrester Research 預期2025年前,美國將有1,200萬個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日本的機器人。圖/作者取自網路(陳來紅提供)
台灣呢?
「機器人時代已來臨了」,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台達電 SCARA 工業機器人除了在台灣、中國兩地銷售,也跨入東南亞及印度市場,明年下半年會進一步打入歐洲市場。海英俊說:自動化不做不行了,因此,工廠也開始朝自動化走,他說,去年是導入機器人籌備年,今年是自動化元年,目標在5年內,每條產線人工砍掉9成。新聞報導一閃而過,究竟多少人注意呢?去年詢問在歐盟派仼的兒子,國內的生產熱門產品是什麼?「機器人⋯⋯」。這一波是否和工業革命產生了類似的巨大影響,值得探討。工業革命的機械化產生大量的工人就業機會。「機械人」的自動化,究竟會創造多少就業機會?或是失去多少就業機會呢?
在行政院擔任體育委員會性平小組委員時,建議了五年的「就業.經濟.體育」類似普及照顧三合一政策的作法,遲遲不能進入決策。無法如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的「課後照顧和保母托育」那樣被重視。在大溪因著同鄉年輕人的夢想而有了機會開始嘗試看看。
跨世代攜手合作,共創在地「就業.經濟.體育」三合一的年輕人機會
2015、2016二年的夏令營,在大溪區網球會和體育會的協力中完成,終於看見生氣蓬勃年輕人的夢想成真,初級班、進階班、大溪高中教師專班,班班的活力感動了熱愛網球的長輩們的支持,協助招生的、出錢出力的氛圍,令年輕世代的「熱血」更加熱心於服務推廣網球規律運動的理想。高齡化的運動社團有了新血注入,新世代的運動風氣隨著父母進而帶動兒女的學習興趣。老鎮活化不只社造、不只文創、不只觀光,而是活出健康天天運動不間斷,世代運動有傳承。
圖/大溪網球培訓隊提供
芬蘭和台灣同樣是人口快速老化的國家,在芬蘭中部一個人口只有八萬人的大學城,每年花市政預算百分之二的兩億五千萬元,來推動運動保健。佑華斯克拉一年聘請十三位運動教練、四十位物理治療師,和七十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幫助老人做適當的運動。老人因此更健康,花在醫療上的錢自然就少了。台灣呢?以大溪區為例人口九萬人,大溪區一年推廣活動35萬。
芬蘭對老人的照護不在醫院,而在運動房。人人以善終為目標:臨終前兩星期躺在床上。為了這個目標,芬蘭這樣的老人運動環境與設施,政府的政策智慧這樣力行。
台灣需要這樣的資源與專業讓大家漸老後,仍可擁有活力與尊嚴,甚至快樂和健康。我們若希望或期待能有這樣的未來生活,且讓這樣想法變成共識,拒絕平均躺在床上七年造成國家和兒女及自己的負擔,為了未來有機會可以活得更健康快樂!不要再等待政府開始邊做邊催生政策。學學彭婉如基金會所做的努力,所有的收穫是為了促進更多的就業機會、服務的家庭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但創造23億的服務人力產值,所有的服務人員以「繳稅為榮」,真正的落實了「非營利組織」的理想本質。照顧可以如此,體育也可以是吧?這正是我們致力於主婦聯盟創辦人徐慎恕所倡議的──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一群不死心的婦運這樣三十年了,不只是環保、消費、照顧⋯⋯全是想要改變台灣幸福自己的。
台灣新經濟循環的善性模式⋯⋯複雜不難懂,沒有「私利心」就很容易實現。
就業+經濟+福利(或體育運動,或⋯)三合一的「社會經濟共同體」,讚吧!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