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最草創的先進產業?

2016-08-11 05:50

? 人氣

農村工廠真的值得鼓勵嗎?(網路示意圖)

農村工廠真的值得鼓勵嗎?(網路示意圖)

最新一期的今周刊以「稻田邊的兆元機械王國」作為專題報導,開頭寫到,「田邊一棟棟不起眼的鐵皮屋下,藏著世界第一的隱形冠軍。最夯的無人機、電動車、智慧手機等國際級精密製造,就在此聚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樂觀」一點來看,台灣鄉下田中的鐵皮屋竟然可以「長」出國際級的隱形冠軍,可謂台灣之光。但,有鑑於此,卻也讓人不禁想問,工廠緊鄰農地,製造過程排放的廢水、廢氣與廢棄物難道不會影響近在咫尺的農作物生長? 又,為何都做到世界第一,卻還要「屈居」於田邊的鐵皮屋,而沒有進駐在消防、勞檢、環保、水利等各面向都有一定規範的工業區? 然而,這樣讓人感到奇怪,但又見怪不怪的「鄉村景色」,在台灣卻是隨處可見。

舉例而言,蔡英文總統在當選至就職期間曾展開「產業之旅」,其中一站前往彰化頂番婆地區了解「產業需地問題」。當時,彰化縣長魏明谷就表示,彰化縣每年要「流失」三十公頃的農地,因為都被拿去「設立工廠」。

根據經濟部截至去年九月底的數據,全國列管未登記的工廠共有10,551家,其中,座落於「農業區」的就有3,921家。但,這還只是在有限人力及經費進行調查下所能掌握到的數字。另外,根據環保署在今年三月底的統計,全台遭到重金屬等「工業污染」而被迫休耕的農地面積達到375公頃,至於面臨高汙染風險的農地更高達2.1萬公頃。

台灣在經濟起飛初期,標榜「客廳即工廠」,連家中都可以生產製造了,管它田邊河邊,低廉的土地成本與就近使用農村的剩餘勞力,是工廠選址的優先選項。只是,這樣的「草創」精神,並未隨著經濟的提升與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調整。「環境成本」,至今仍然名列許多台灣企業壓低成本的選項之一。

事實上,台灣的工業用地並非供不應求。依照工業局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仍有超過680公頃的工業區土地閒置未開發。簡單來說,出現「農地工業化」與「蚊子工業區」並存的矛盾現象。

總結而言,台灣產業需要轉型升級的呼聲已久,但如果只關心產值與市占率,卻把競爭力的基礎建築在被忽視的環境成本之上,那麼不僅是打腫臉充胖子,如此竭澤而漁的發展策略,也有違世代正義。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台大政治系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外交暨法律學院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