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條約》百年歷史回溯:東非反殖民英雄顱骨 揭密歐洲強權的殖民爭奪

2019-07-04 14:30

? 人氣

坦桑尼亞瓦赫赫部落酋長姆克瓦瓦率領民眾抗擊德國殖民者,最後被出賣,在德軍包圍下自盡。(BBC中文網)

坦桑尼亞瓦赫赫部落酋長姆克瓦瓦率領民眾抗擊德國殖民者,最後被出賣,在德軍包圍下自盡。(BBC中文網)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巴黎開會,商討如何處置發動戰爭並戰敗的德國及其盟友,重點包括戰爭賠款和利益再分配。經過激烈爭論、討價還價,6月28日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巴黎和會在中國引爆五四運動。但德國的前殖民地東非,卻討還了一位反殖民主義英雄的頭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歷史書上說,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要求德國歸還山東半島主權、取消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中日不平等《二十一條》等提案,均被否決。中國最後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但以美、英、法主導的戰後國際新格局還是在這部和約及其他一系列與戰敗國簽署的條約構成的凡爾賽體系基礎上確立了。

除了割地賠款,《凡爾賽條約》中有一條特別註明,德國要歸還一位坦噶尼喀部族首領姆克瓦瓦的顱骨。

首領姆克瓦瓦的顱骨陳列在坦桑尼亞卡林加的一個博物館裏。首領姆克瓦瓦的顱骨陳列在坦尚尼亞卡林加的一個博物館裏。

姆克瓦瓦

這枚顱骨如今在坦尚尼亞中部小鎮克林加的一個博物館的玻璃陳列櫃中。它有百餘年歷史。姆克瓦瓦是18世紀後期坦噶尼喀(現坦尚尼亞一部分)赫赫族首領。

德國殖民當局當年在東非拓展勢力,以巴加莫約港為基地向腹地推進時,姆克瓦瓦在自己的王國率民眾抵抗,設關卡阻撓、封鎖德國人的商道。

德皇在東非的總督招降不成,發兵鎮壓,並懸賞拿他的首級。姆克瓦瓦的軍隊不敵德軍洋槍洋炮,敗走山野叢林。

1898年,姆克瓦瓦遭人出賣,在一處藏身的山洞被德軍包圍。他不甘被俘,自殺身亡。

德軍砍下他的頭顱運回德國。

後來,他的頭骨一度出現在巴加莫約一個殖民官員的府邸,作為主人引以為傲的戰利品。

除了炫耀戰功,姆克瓦瓦的頭顱也被德國殖民當局用來羞辱和威懾爭取獨立的坦尚尼亞人。

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左一)、意大利總統維托裏奧·奧蘭多(左二)、法國總統喬治·克萊門梭(右二)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森(右)主導了巴黎和會及其談判議程。1919年1月19日巴黎和會開幕。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左一)、意大利總統維托裏奧·奧蘭多(左二)、法國總統喬治·克萊門梭(右二)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森(右)主導了巴黎和會及其談判議程。

巴黎和會

又過了20年,在第一世界大戰中德國大敗。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開會商量如何處置戰敗國,既得利益如何重新分配。

將近半年的談判最後落在《凡爾賽和約》洋洋萬言、共440項條款,外加若干附錄文件上。 

史料顯示,當時與會代表約1000人,談判過程相當混亂。據信這是姆克瓦瓦酋長的頭顱能夠被寫進和約的原因之一。

這背後的主要推手,據信是英國在東非的首任總督拜厄特(Horace Byatt)。

1919年6月英國首相在凡爾賽宮中簽和約時的場景1919年6月英國首相在凡爾賽宮中簽和約時的場景

歷史學家戈爾沙(Jeremiah Garsha)發現了拜厄特寫的一封信,日期是1918年11月8日,一戰停火前3天。拜厄特在信中力陳要求德國歸還姆克瓦瓦顱骨的理由,說明那將給瓦赫赫族人帶來「心理滿足感」,以此向當地人提供德國勢力已經被徹底摧毀的實證。

他或許還有另一個動機——戰後英國分得德國在東非的利益,成為東非的殖民統治者。

雖然戰勝國聯盟的首腦們對他這項提議都耐心聽取了,但顯然沒有被說服。

戈爾沙在1919年2月巴黎和會一份會議記錄中找到一條,與會代表認為雖然歸還姆克瓦瓦頭骨對贏得瓦赫赫部落民心可能會有作用,但不足以成為把這一條列入和平條約,作為對德國索賠的要求之一。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姆克瓦瓦這個名字的典故:

  • 1855年出生,小時候名叫恩迪薩拉西,意思是刺頭,惹麻煩的人
  • 長大成人後,他的名字是這樣的 :Mtwa Mkwava Mkwavinyika Mahinya Yilimwiganga Mkali Kuvago Kuvadala Tage Matenengo Manwiwage Seguniwagula Gumganga。那意思是「森林之王,挑戰男人,禮遇女人,變化無常,戰無不勝,威力無比,唯有死神能降伏他」。
  • 德國人犯懶,把他的名字縮成姆克瓦瓦(Mkwawa)。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奇異顱骨珍品 

要不是英國政府內部有些人堅持,這件事可能就不了了之了。但那些人,包括主管殖民地事務的大臣米爾納 。他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索賠和償還部分發現了機會。

有些國家希望德國歸還之前掠奪的藝術品。英國大臣米爾納把姆克瓦瓦的頭骨定義為「奇異顱骨珍品」,這樣就能被歸入藝術品類。

這樣,在《凡爾賽和約》的「特殊條款」部分,夾在法國和比利時各自對德國的索賠條目中間,出現了第246條款:「6個月之內,德國將把從東非德國領地運到德國的蘇丹姆克瓦瓦的顱骨交還給不列顛王陛下的政府。」

這個顱骨沒有在6個月之內交還,而是花了35年。

瓦赫赫首領亞當·薩皮和德國歸還的祖父顱骨瓦赫赫首領亞當·薩皮(Chief Adam Sappi)是姆克瓦瓦的孫子。

道路崎嶇

最初,德國否認姆克瓦瓦的顱骨被運到了德國,但英國決意拿到這件象徵意義極大的物件,因為這對英國有價值,有好處。

1950年代,世界又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這顆顱骨在德國不來梅出現。是一位博物館策展人在一批保存完好的人類遺骸中發現的。

時任英國派駐坦嘎尼克總督川寧(Edward Twining)立刻果斷採取行動,著手調查。

經過研究史料,他得出一個結論:雖然姆克瓦瓦是自殺,但德國人後來向他的頭部開槍,保證他確實死了。

在鑒定骸骨時,這是一條重要線索。顱骨上那個子彈孔徑與當年德軍使用的那種相符。

顱骨1954年歸還1954年,坦尚尼亞英國總督愛德華·川寧(左)把姆克瓦瓦的顱骨交給他的孫子,首領亞當·薩皮(Chief Adam Saapi)。

歷史嘲諷

川寧要讓姆克瓦瓦的勇士聲望和傳奇為英國服務。姆克瓦瓦當年曾率領一支只有弓箭長矛的部族戰士在盧加洛一戰擊斃德軍300人,繳獲了德軍的槍支彈藥。

在顱骨歸還儀式上,他說這意味著瓦赫赫族人的護佑失而復得,也意味著榮耀的回歸。

緊接著川寧又補充說,瓦赫赫人應該繼承姆克瓦瓦首領的精神,忠誠地為英國王室效力。具體而言,他們應該加入國王非洲步槍團(KAR, King's Africa Rifels)。

那是川寧總督1954年在KAR一次招兵儀式上的講話。歷史學家戈爾沙接受BBC採訪時指出,當時坦尚尼亞鄰國肯尼亞處於緊急狀態,英國殖民當局面對毛毛起義(Mau Mau Uprising),反叛局勢正急,KAR也參與了血腥的鎮壓行動。

似乎是歷史的諷刺,非洲民眾對姆克瓦瓦這位反殖民主義民族英雄的回憶在那種語境和背景下被喚起,用來輔助另一個殖民政權。

Skull in the museum

萬變不離宗

也是在1954年,後來成為坦尚尼亞獨立後首任總統,被稱為坦尚尼亞國父的朱利葉斯·尼雷爾(Julius Nyerere)組建了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TANU),爭取終結英國殖民統治。坦尚尼亞1961年獨立。

歷史長河浪淘沙。首領姆克瓦瓦的顱骨在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的人眼中或許有不同的含義和價值,但歸根結底,它首先是坦尚尼亞的驕傲和獨立精神的象徵。

它就在坦尚尼亞卡林加鎮上那個專題博物館的玻璃陳列櫃中。

博物館員工埃瑞克·約旦對BBC表示,人們在這個顱骨面前睹物思人,敬仰那些抵抗殖民主義的先輩,為他們感到驕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