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偉觀點:台灣人的被殖民情結,該如何言說這段不久前的歷史

2019-06-23 07:10

? 人氣

作者說,在有了呼喊叫喚的基本自由以後,如何描述在台灣史上關鍵這51年的歷史呢?(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說,在有了呼喊叫喚的基本自由以後,如何描述在台灣史上關鍵這51年的歷史呢?(資料照,盧逸峰攝)

在過去三年蔡英文政府執政時期,中日台東北亞三角關係出現了極為微妙的變化。光是如何稱呼那個大時代,日治變成主流,日據這個字眼開始變為政治不正確。戰後隨著政權的改變,開始獲得陸續現代國家的國民應有的各種權利。例如1946年光復後第一次的台灣公職選舉,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舉行各鄉鎮市市民代表與里長等基層公職人員普選,是臺灣第一次的普選,進入臺灣的民主時代,約240萬宣誓公民參與選舉。在有了呼喊叫喚的基本自由以後,如何描述在台灣史上關鍵這51年的歷史,台灣文學在這個部分交出的成績單不多。還在世的作家中,鍾肇政的相關著作,相當大程度上填補了這個空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插天山之歌》是鍾肇政在青年時期剛踏上寫作之路時就有意寫一部紀錄臺彎人歷史的大書,其中的最後一部。前後耗費十年光陰寫就《沉淪》、《滄溟行》以及《插天山之歌》三部書,合稱為《臺灣人三部曲》。在《臺灣人三部曲》中,鍾肇政將日本據台五十年歷史分為初、中、末葉,以他自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以刻劃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

客家文學大老鍾肇政,出席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蔣絜安委員宣誓就職典禮。(陳明仁攝)
客家文學大老鍾肇政。(資料照,陳明仁攝)

本書的時代背景為日據台灣殖民地時代末期的1943年開始,當時美日太平洋戰爭正激烈進行中,這預告著台灣即將因為這場戰爭而面對一個全新的時代。故事從一個原本已經擁有日本高等學位、柔道高手的身份,抱著高遠的理想而回台的青年,男主角陸志驤開始。由於戰況急轉直下,日本當局加強內部彈壓,對台灣進行嚴密思想管制,陸志驤開始思考自己與台灣未來獨立自主的命運。

雖然帝國與軍部的新聞封鎖十分嚴密,陸志驤根據廣播收聽到的資訊判斷,戰情發展已經對日本帝國極為不利。因此計畫他回來台灣組織民眾抗日,抓住這個脫離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良機。不料所乘船隻在途中遭美國潛艇擊沉落海,他與太洋展開搏鬥,竟然大難不死,僥倖上岸回到故鄉。

而當時日本殖民政府控制森嚴,陸志驤在如此惡劣的情勢下不但沒有活動的餘地,卻因行蹤與意圖曝光,更在尾隨來台的日本特高桂木的追緝下,在家族掩護下展開逃亡生涯。為了躲密日本挾綿密戶籍制度編成的羅網,陸志驤在故鄉待不下去,最後只得逃到深山中,開始漫長而寂寞的旅程。

為了要安排青年陸志驤與這塊土地有更深刻的連結,他從向在地農民學習農事,如鋸木、拖木馬、釣香魚、鉤驢鰻來養活自己,而獲得農民、原住民高度的讚賞。也獲得象徵台灣土地之母,堅強的奔妹青睞,和其他人一樣在困境中爭取生存和自由,靜靜地等待屬於全台灣的黎明來臨。

2003年這部小說改編同名電影《插天山之歌》。用影像描寫二戰末期知識份子所受的壓迫和抵抗。陸志驤在戰亂流離中逃亡、歷練、歸返原鄉的過程,收穫成遠比文字更震撼人心的畫面。影片展現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存意志和對理想的堅持、人性的細微層面和人文關懷。

鍾肇政的作品一直被評為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他堅持台灣人應該寫台灣這片土地的故事。鍾肇政最具代表性的兩部長篇小說產生了開啟大河小說先例的《濁流三部曲》以及《台灣人三部曲》。這兩部小說,除了細膩地描寫小人物的故事外,也刻劃出當時台灣人對大環境的矛盾情節。鍾肇政曾經說過:「許多人都說我寫的《插天山之歌》之中的男主角,對當時的大環境漠不關心,從頭到尾什麼事也沒做,跑到山裡面去--然後,把一個年輕女生的肚子搞大了!」

隨後他又揭示其實他寫的日本當局,隱喻著對當時國府高壓統治的反感。他「這是一個熱愛台灣的青年對當時的不滿所表現出來的無言抗議!也像是我自己當時的心態,面對當時警備總部的長期觀察,我真的很害怕!也許有一天我也將會沒有地方可以逃啊也只能往山上跑!跑到山上躲避當時的危險政局!」鍾肇政對本書的感言簡潔有力,其實卻折射了許多白色恐怖陰影下的記憶,也呈現了當時他與現實為敵的掙扎心理。

1925年生的鍾肇政,台灣政權更易時剛好與他筆下的勇敢熱血的男主角,陸志驤的年歲約略相當。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陸志驤算是作者的自況。不過隨著台灣現實政治後來的民主化,陸志驤的故事並沒有停留在走出日本帝國警察局的拘留所。1997年總統民選後,又繼續寫了三部曲後段的〈怒濤〉。描寫二二八時,過去勇敢熱血但是拿日帝一籌莫展的男主角,面對國府統治時期,陸志驤採取的新行動。

怒濤快結束時有其中一段非常動容的故事就是,陸志驤參加了反政府的民軍,與國軍正面對陣。結果他發現對手竟然有彈藥充足情況良好的機槍(如果一挺機槍都沒有那還能算是甚麼對手?)!在勝敗態勢迅速逆轉,陸志驤與對手們一聽到能夠連響著的玩意就開始失魂落魄抱頭鼠竄,戰役結果自不待言。

如果按照故事時序的發展,二二八後已經知道要追求台灣獨立的陸志驤等人,如果活到1949年兩岸的大變局降臨時的話,他們又會怎麼做呢?可惜的是鍾肇政並沒有繼續往下寫,不過可以從其他的文本中看出端倪。

20190331-2019年二二八事件失蹤受難者追思紀念會,來賓獻花。(甘岱民攝)
2019年二二八事件失蹤受難者追思紀念會。(資料照,甘岱民攝)

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時所出版堪稱品質最好的回顧史學作品,應是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一書。在第七章美國與二二八事件中,已經有明確交代。當時美方有嘗試接觸臺灣再解放組織等團體,試探可能的台灣前途新選項。但駐華大使館參事莫成德(Livingston T Merchant)發現臺獨團體並不團結、政治上相當無知、組織不完整,給的評價出奇的低,因此美方最後的結論是,這些人根本不值得信賴。最後美國被迫回頭還是找了當時手上還有數十萬大軍,仍足以稱霸第一島鏈與東南亞的蔣介石結盟,盟友的實力決定一切。

自己第一次讀到這段紀載時,其實相當震驚。除了感嘆美國外交官的洞察力,一下簡直分不出來,這裡被發現的臺獨團體是現在還是當年的?莫成德的敘事不也與現在台獨團體的表現高度吻合嗎?

歷史的弔詭就在此處,莫成德(Merchant)這個姓氏,其中文直譯應為商人。似乎也不祥的預示了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的角色,其是一直在籌畫著某種交易,台灣做為籌碼的國際地位難以改變。那我們當代的台灣人現在還要做平日熱血沸騰,但卻一聽到機槍開全自動模式的掃射聲,就手足無措的愛台青年陸志驤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博士生、律師考試及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宗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