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館導覽組專訪下篇》學生問「為什麼保留不好的記憶?」、帶陸客團能不能說「匪諜」?當訪客給他們帶來衝擊…

2019-06-18 13:35

? 人氣

立場偏向受難者說法 丁玟伶:融入「加害者」可讓架構完整

整個人權園區中,丁玟伶認為押房是最值得體驗的一個場所,因為肅殺的氣氛和悶濕的環境就像是我們也在等待著清晨5時的叫喚聲一樣,非常有臨場感;在那個小小的密閉的空間中,自由被剝奪的感覺會特別的真實,也能感受到那種受難者當時的壓抑和恐懼。丁玟伶認為可以利用這樣的空間結合更多元的展覽,具體的傳達政治受難者的故事,畢竟人權園區的原貌多數是依照受難者的口述形象所建立的,若能和歷史的場所相匹配,帶來的身歷其境之感同身受必定更具價值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908-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警備總部景美看守所仁愛樓,監獄,羈押房。(顏麟宇攝)
圖為國家人權博物館警總軍法處看守所(仁愛樓)中的羈押房,用於關押審判中政治犯。(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過丁玟伶也表示,園區的立場事實上比較偏向受難者的說法,若可以融入加害者的說法,必然會讓整個歷史架構更加完整。但目前這方面的資料仍嚴重不足,而且立場的相互貫穿之下,導覽的陳述也要非常的小心謹慎,避免可能的誤導和偏頗。比如政治犯這個詞語,丁玟伶會去思考介紹背後的代表意義是中性的,還是有刻板印象的?其實受難者是有許多面向需要一一去拼湊的,他們並不是很單一面向的某個群體,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活生生的人物。盡量傳達政治受難者的說法就是首要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價值,丁玟伶溫暖卻堅定的說道。

後記:轉型正義是要建立一套世代傳承不移的價值觀

群體與群體的互動不會只在歷史發生,我們的課題也在這樣的摩擦和對話中不斷產生;我們的每個瞬間其實都在成為歷史,而這也是正在映照當下的一面不可或缺的鏡子。我們都必須要透過「曾經」來評斷「此時此刻」,甚至是「未來」。國家人權博物館是一塊屬於政治受難者的場域,也是白色恐怖真實存在的痕跡;保存遺址、典藏資料、物品留存以及收集記憶都是在留下歷史的拼圖。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去追求真相和避免重蹈覆轍的未來,在不斷要求轉型正義的當下,我們必須謹記轉型正義是要建立一套世代傳承不移的價值觀,而不單只是和解而已,這些過往不是要教會我們放下和體諒,而是要我們勇敢去面對以及堅定去解決的意志。

20190615-作者與5位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人權園區導覽員合影。左起為丁玟伶、賴元裕、林艾、洪翌恒、游婷雯、胡鈞怡。(林艾提供)
作者林艾與5位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人權園區導覽員合影。左起為丁玟伶、賴元裕、政治受難者呂昱、洪翌恒、游婷雯、胡鈞怡。(林艾提供)

*作者為《六都春秋電子報》執行編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