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民主體制的政權轉移制度:《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選摘(3)

2016-06-22 05:40

? 人氣

一名突尼西亞小女童在阿拉伯之春5周年紀念活動中合掌。(美聯社)

一名突尼西亞小女童在阿拉伯之春5周年紀念活動中合掌。(美聯社)

貿易路線的變遷,為麥加帶來繁榮

▼長期激戰導致交易路徑移向紅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西元六世紀後半到七世紀,由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的激戰,使得波斯灣經由幼發拉底河至北方的古老貿易路徑逐漸沒落。

此時取而代之的是由紅海至阿拉伯半島西岸(漢志地區),最後遠達敘利亞的駱駝商隊貿易活動。一頭駱駝可承載的貨物重量為四百∼五百公斤,一天可移動六到十小時。

在阿拉伯語中語意為「荒地」的阿拉伯半島,面積為日本國土的7.2倍以上,居住於沙漠周圍的貝都因人,過著放牧駱駝、綿羊、山羊的游牧生活。一個部族大約由兩百個家庭所組成,每個氏族擁有各自崇拜的偶像,彼此之間有著極大的歧異,是一個缺乏共通性及整合性的社會。

▼麥加是由隕石中誕生的?

創造伊斯蘭的穆罕默德,原本是生活於阿拉伯半島西岸中心都市麥加的貿易商人。

麥加的年降水量只有160公釐,夏季最高氣溫為40度,冬季為32度,是一個四周岩石環繞的蠻荒之地。自然條件如此嚴苛的麥加之所以能成為繁華的城市,主要是因為一顆燃燒掉落到沙漠之中的巨大黑隕石(黑石)。

沙漠游牧民族相信黑色隕石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於是在麥加建造起一個簡樸的天房(Ka bah,代表「神之所在」)來祭祀,並且一併將許多部落的守護神供奉於此。如此一來,每當天房舉行祭典時,許多游牧民族就會遠道而來聚集於此地。

▼改頭換面的商業都市麥加

麥加是阿拉伯半島上的古老城市,在西元二世紀羅馬人撰寫的地理書籍中,已經出現麥加的相關記載。在穆罕默德前五代的古塞伊(Qusai ibn kilab),在五世紀末時,率領部族打敗南阿拉伯人的部落,取代其在麥加天房的支配權,麥加城因而成為穆罕默德所屬的古萊什(Quraysh)部落所統治的城市。

然而,這裡的土地卻缺乏水資源,土壤也相當貧瘠,不適合農業發展,只能勉強以飼養綿羊與山羊來餬口。使用駱駝沙漠商隊來貿易維生,是從穆罕默德的「曾祖父」那一代開始。

大約在西元六世紀後半的穆罕默德時代,沙漠的商業活動才逐漸步上軌道。在穆罕默德的青年時代,天房開始重建,重建之前的天房大約只有一般人等身高,而且也沒有屋頂。

麥加天房。(維基百科)
麥加天房。(維基百科)

在經濟條件急劇成長的社會,難免出現一些扭曲現象。穆罕默德時代由於商業繁盛,人的欲望也隨之擴大張揚,無暇照顧到社會中的弱者。與浮誇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的穆罕默德,深切感受到「最後的審判」已經接近,因而創立伊斯蘭。

伊斯蘭的創立者—穆罕默德

▼二十五歲時的人生轉機

西元五七○年時,穆罕默德出生於麥加,他是守護天房的古萊什部族名門哈希姆家族成員。

但是,穆罕默德的人生前半段命運乖舛,在出生前父親去世,幼年時母親也離開人世,他由祖父扶養,祖父過世後則轉由叔父(第四位哈里發阿里帕夏之父)照顧。

青年穆罕默德雖然被評價為「誠實的人」,但依然過著時不我與的困窘生活。直到二十五歲那一年,幸運之神突然降臨。

當時年過四十歲的寡婦富商哈蒂嘉(Khadijah)交付他駱駝商隊的工作,他在敘利亞的貿易經商非常成功,這也是他與哈蒂嘉結婚的契機。傑出商人穆罕默德的生活也終於打下基礎。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洞窟冥想與身為先知者的自覺

人類隨著年齡增長,對於俗世生活的熱情通常會逐漸消退。穆罕默德到了四十歲時,閒暇之餘就會到麥加北部郊區的希拉山洞,在山頂附近的洞窟中進行冥想。當時人們認為人生大約四十年就差不多結束了。

在某個齋月(伊斯蘭曆的九月)的某個夜晚,穆罕默德在冥想中獲得「去了解心中的神的言語」之啟示,因此他在西元六一○年時相信真神阿拉是唯一的信仰。此時的日本,正值聖德太子的時代。

阿拉的阿拉伯語「Ilāh」代表「神」之意,前方再加上定冠詞「al」,相當於英語中的「the God」。穆罕默德的主要教諭內容,即是以最後的審判即將來臨為中心。

▼最初十年只有七十名信徒

在傳統都市麥加城的傳教過程,可說是困難重重。穆罕默德滔滔不絕的訴說最後審判的接近、偶像崇拜的邪惡性,但願意傾聽的只有妻子、堂兄弟、養子等親戚朋友、年輕人,以及在社會上的弱勢者,所以在最初傳教的十年,只增加不到七十名信徒。

即使如此,對於依靠天房生活的古萊什部族而言,穆罕默德的主張及行動嚴重破壞原有的權力架構,絲毫無法容忍,因此施加壓力給穆罕默德所屬的哈希姆家族,要求將穆罕默德趕出家門。迫於威嚇的哈希姆家族,最終決定不再保護穆罕默德。

西元六二二年時,穆罕默德身陷險境,已經無法再繼續於麥加傳教了。為了躲避危險、保護信徒安全,穆罕默德決定帶領信徒出走一時避難。

穆罕默德與信徒散居於雅斯里布(麥地那),就結果而言,這次的遷移算是非常成功。在新據點雅斯里布,伊斯蘭組織的勢力有了飛越性的成長。

改變中東局勢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震撼中東的伊朗何梅尼革命

一九七九年在伊朗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帶給中東世界強烈的震撼,也為民族運動立下里程碑。

因進行白色革命仿效美國的現代化、以秘密警察壓制反對派、貧富差距的擴大、國家財政惡化等因素,使得眾多伊朗人集結在一起,這些人的中心領袖,就是什葉派最高聖職者(阿亞圖拉)何梅尼。

一九七八年,什葉派聖地庫姆與其他都市發生民眾運動,但政府嚴厲鎮壓,導致數千人因而犧牲喪命。之後,民眾的抗議運動持續了一整年,最後演變為在首都德黑蘭要求國王退位的數十萬人大規模示威抗議行動。

連日來的抗議運動,最終連警察、軍隊都加入民眾陣營,一九七九年一月,巴列維國王亡命海外。

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在伊朗持續發生數月的抗議罷工後被迫離開伊朗。2月,流亡巴黎的何梅尼返回德黑蘭,發動伊斯蘭革命,建立了以他為最高精神領袖的新政權。(BBC中文網)
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在伊朗持續發生數月的抗議罷工後被迫離開伊朗。2月,流亡巴黎的何梅尼返回德黑蘭,發動伊斯蘭革命,建立了以他為最高精神領袖的新政權。(BBC中文網)

流亡多年的何梅尼從巴黎歸國,自居高位的伊斯蘭聖職者,以伊斯蘭信仰為基礎制定法律,進行統治並整肅反對派。伊朗革命,是一場回歸伊斯蘭傳統的革命。若以歐洲歷史來比喻的話,就如同清教徒革命。

何梅尼認為美國、蘇聯與波斯灣沿岸石油生產國的首長們,都是違反伊斯蘭義的犯罪者,強烈主張恢復伊斯蘭傳統的道德戒律,對於周邊地區造成威脅。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伊斯蘭革命的影響。(晨星出版提供)

▼受到革命波及,蘇聯入侵阿富汗

由於蘇聯在中亞擁有的實質殖民地,包括有哈薩克人、塔吉克族人、烏茲別克人等許多的伊斯蘭共和國,因此擔心伊朗革命會經由阿富汗傳播,進而影響領土內的穆斯林。

阿富汗的高壓共產黨哈菲佐拉.阿明政權持續在境內壓制伊斯蘭勢力,但蘇聯認為阿明政權有可能會將伊朗的革命路線帶入阿富汗,在一九七九年出兵入侵阿富汗以消滅阿明政權。

面對蘇聯不明究理的入侵行動,阿富汗穆斯林採取全面性的抵抗作戰,時間長達九年,給予蘇聯軍隊沉痛的打擊。

來自伊斯蘭各國的眾多義勇兵聚集在阿富汗,以伊斯蘭聖戰士(Mujahideen)自稱。由於美國擔心蘇聯勢力擴大,便經由巴基斯坦,積極提供游擊隊武器軍火的支援。

一九八九年,蘇聯戈巴契夫總書記決定撤退軍隊,之後則由於擁有私人軍隊的部族與民族間戰爭不斷,阿富汗國土也因而荒廢。

一片混亂中,在巴基斯坦難民營周邊神學院學習伊斯蘭教義、被稱為「塔利班」的原教旨主義者軍團,於一九九六年佔領首都阿富汗喀布爾,基於伊斯蘭法展開極端激進的統治方式。

蘇聯因出兵失敗而遭受極大損失,阿富汗社會也因此陷入恐慌狀態之中。

一名阿富汗難民/移民在希臘邊界大喊:「梅克爾救救我們!」(美聯社)
一名阿富汗難民/移民在希臘邊界大喊:「梅克爾救救我們!」(美聯社)

半途而廢的「阿拉伯之春」

▼失業青年引火自焚事件為導火線

西元二○一一年末到隔年,從北非到中東一帶,陸續爆發以打倒獨裁政權為目標的民眾運動,由突尼西亞開端,之後向外蔓延到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葉門等地區。行動的關鍵角色,是藉由Facebook 而串連起來的年輕人們。

二○一○年一位突尼西亞的失業青年因在路上擺攤被沒收蔬果貨物、遭受侮辱,因而引火自焚表示抗議,這就是日後群眾運動的原始開端。在當時年輕人失業問題嚴重的背景之下,這位青年以點火自焚如此沉痛的手段,向持續了二十三年間的宰因.阿比丁.班.阿里帕夏政權表達抗議,也引燃了革命之火。

自焚與自殺,在伊斯蘭世界裡是一個禁忌,但是青年的家屬卻在Facebook 刊登自殺現場的照片、提供衛星頻道半島電視台播送,促使民眾舉辦追悼會、對政府示威運動也持續擴大。由於軍隊與政府內部的反動,班.阿里帕夏獨裁政權在一個月後倒台(二○一一年一月)。

▼運動浪潮向外蔓延

在革命當時,獨裁政權在各地已經長時間掌握政壇,利比亞四十二年、埃及三十年、葉門則為三十三年。

對於現狀抱持不滿情緒的年輕人,將突尼西亞的狀況透過Facebook 或Twitter 等網路媒體散播出去,革命之火首先傳到埃及。一月二十五日開羅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抗爭運動,二○一一年二月,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威權政府瓦解。

之後,各種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席捲到葉門、利比亞、巴林、敘利亞等地區,這一連串示威運動所引起的政局變動,被稱為「阿拉伯之春」。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晨星出版提供)

▼武力鬥爭與內戰

但是,在阿拉伯世界,並不存在民主體制的政權轉移制度。

利比亞的賽義夫.格達費政權雖然被打倒,但是與部族結合的各地民兵軍閥化,在伊斯蘭主義與世俗主義之間分庭抗禮、持續交互爭戰,之後敘利亞又陷入泥沼化的長期內戰中。

在巴林,雖然也爆發大規模的群眾示威運動,但卻被沙烏地阿拉伯介入壓制;葉門則因長期群眾抗爭,導致中央政府無力管轄,陷入部族群雄割據的狀態,東南部出現激進派的統治勢力。

群眾透過大規模的示威行動表達對政府的異議,各地獨裁政權也因而或崩壞、或動搖,然而,卻沒有出現足以進行改革、取代舊政權的新勢力。

在此種情勢之中,以部族或教派為中心的舊社會再度崛起,伊斯蘭穩健派喪失權力,打著冒牌「民主化」旗幟的激進派也趁勢抬頭,各國領土中「不受統治的空間」日益擴大,教派、部族、地方之間的對立更加深刻。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書封(晨星出版提供)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書封(晨星出版提供)

*本文選自《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作者畢業於日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曾擔任東京都立三田高中、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屬高中教師、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現任日本NHK文化中心講師等,活躍於史學教育領域。著有《世界史圖解》、《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驅動世界史的「唯物」事典》、《世界全史》(以上由日本實業出版社出版)、《伊斯蘭・網絡》(講談社選書)、《Cipangu黃金之國傳說》(中央公論新社)、《文明網絡的世界史》(原書房)、《由海洋認識世界史》(角川出版選書)、《航海圖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新潮社)等多部著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