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專欄:終結二戰關鍵的「瘋狂計畫」

2019-05-13 07:00

? 人氣

諾曼第登陸(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諾曼第登陸(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若1922年美國海軍無線電科學家泰勒與夥伴楊在改善高頻無線電通訊時,意外發現雷達的偵測技術未被視為瘋狂計畫,而是倍受重視的話,二戰的故事情節恐將會被改寫。

大多數人認為二戰歐洲戰場結束的關鍵是同盟國於諾曼第戰役取勝,但早在德國簽下降書的23年前,可能就註定了美國扮演取勝的關鍵角色。只是當時美國海軍高層的眼界不夠高、思維又太「實際」,才兩度錯過可提早取勝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序回到1922年9月,海軍無線電科學家泰勒(Hoyt Taylor)與其夥伴楊(Leo Young)在改善高頻無線電通訊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設置在河兩岸的發射器與接收器,原本穩定清晰的信號聲,卻在河中有船駛過時發出強度倍增的音量。而當船身完全擋住視線,聲音竟完全消失。等到船身逐漸駛離視線區,音量又回增。兩人重複試驗後,將此項可成功偵測到敵人船隻通過的結果向上呈報,卻被視為精神錯亂的瘋狂計畫。於是這項在戰鬥中使用雷達的最早倡議,就活生生地被擱置。

8年後的夏天,楊和另一名工程師進行無線電技術引導飛機著陸的測試時,發現當飛機從無線電發射器上方飛過時,信號就變大聲,此一現象是本應射向天空的電磁波,擦到上頭的飛機彈開,再落回接收器的結果。他們證實折射的無線電波不僅可偵測船,也可偵測到在8千呎高空的飛機,實可進一步發展出敵機預警系統。但這項前所未見的研究計畫被軍方譏為「幾乎沒成功機會的瘋狂夢想」及短期看不到成效等理由扼殺。

直到1940年擔任美國海軍顧問、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系主任布希(Vannevar Bush)說服白宮,催生出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ORSD),為那些有希望但脆弱的想法,提供育成空間與資源,才讓兩度被海軍忽視的雷達技術得以發展。之後,ORSD以英國成功抵抗德國空襲的長波雷達技術為基礎,快速地發展出微波雷達技術。1943年春天,配備微波雷達與脈波無線電導航的美軍轟炸機,全面投入大西洋巡邏行動,將德國U型潛水艇(U-boat)從獵人變成獵物,更成為同盟國逆轉二戰歐洲戰區情勢的利器。

讓德國吞敗的關鍵之舉,表面看來是美軍轟炸機讓U-boat無所遁形之功,但誠如德國海軍副總司令鄧尼茨(Karl Doenitz)的感嘆,這一戰德國不是輸在戰術或戰略,而是輸在名為「偵測」的軍事科技上。也就是說,終結戰爭的不是第一線軍力,而是隱於其後的菁英腦力,亦是那些曾被貶為瘋狂或不切實際的研究計畫。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1679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