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艾爾多安的挫敗?-土耳其地方大選的得與失

2019-04-15 06:10

? 人氣

2018年特朗普將土耳其鋼鋁產品的進口關稅升為兩倍,里拉隨即重貶20%,幾近崩盤,接著便觸發了外債危機,通膨率與失業率就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土耳其全國上下民怨沸騰。對庫德省的居民來說,政府提供水電是恩賜;但對伊斯坦堡、安卡拉的居民而言,維持經濟穩定是政府的義務。雙方境遇不同,思考脈絡也互異,因而有了完全相反的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26日對正義與發展黨的支持者表示,他要將聖索菲雅大教亞改為清真寺。(美聯社)
艾爾多安的經濟政策以低利率為主軸,輔以招攬外資、政府挹注基礎建設等措施,令土耳其經濟在過去十年內高速成長。(美聯社)

"土耳其崛起"該何去何從?

現美國雖已解除了制裁,但土耳其的經濟也沒能立刻恢復,仍是一片疲軟,內傷頗重,從而波及AKP的選情。艾爾多安或許選前就心裡有數,經濟問題會是自己的致命傷,故不斷訴諸民族主義的選戰策略,例如在競選場合播放紐西蘭清真寺的屠殺視頻,強調許多反穆斯林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人已混進土耳其境內,"他們應該要像加里波利之戰的祖父們一樣,被裝進棺材送回去!";或大肆宣傳土耳其經濟崩壞全是歐美的陰謀,CHP是外國勢力的走狗,"土耳其人千萬不能向惡勢力低頭";以及聽到特朗普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後,立刻憤而宣佈"那我就讓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變清真寺"等。可惜這次似乎成效不大,經濟疲軟就像一把利刃,深插在艾爾多安政權體內,並讓傷口不斷失血,挑起民族情緒頂多就是上了層藥,但刀沒拔出,傷口仍在,藥上得再多也無濟於事。

而某些西方媒體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次大選象徵艾爾多安的失勢,且可能是土耳其走向"健全民主制"的起點,這或許有些異想天開了。民眾雖不滿經濟疲軟,卻未必會拋棄艾爾多安。艾爾多安上任後確實不斷擴權,也壓制媒體自由、剷除異己,但其一手打造的土耳其黃金十年,人民不可能全都拋之腦後、視而不見。所謂"土耳其崛起",背後不只是華麗的資料,更暗藏了土耳其社會中被西化政策壓抑許久的無聲吶喊:伊斯蘭認同、東方身份、歐亞強國等,艾爾多安未必全然奉行這些價值,但他讓自己成為民眾眼裡的價值代言人,並把這些價值巧妙地鑲嵌在政策中,成了土耳其崛起的舵手。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強調,絕不會在攻打敘利亞庫德族這件事上讓步(AP)
作者指出,現美國雖已解除了制裁,但土耳其的經濟也沒能立刻恢復,仍是一片疲軟,內傷頗重,從而波及AKP的選情。(資料照,AP)

久而久之,只要挑戰艾爾多安,就形同挑戰土耳其主流價值觀,也就等於挑戰了土耳其崛起,這幾乎是土耳其過往十年的社會氛圍。這種集體潛意識不會因一場選舉而消亡殆盡,也難因一次經濟危機而發生逆轉。此次反對黨雖有所成長,但民眾幾乎不怎麼討論其政見,多是為了"懲罰艾爾多安"而將票灌給另一方。經濟問題雖然拖累了艾爾多安,卻也沒能將其趕盡殺絕,AKP仍取得了多數省分的執政權,穩住了土耳其的內政格局,國家各部也仍由艾爾多安的親信掌控。

艾爾多安若想繼續保有土耳其崛起的標籤,首要之急便是改善民生經濟,故或許會向國際貨幣基金(IMF)尋求協助,並減少對央行的干預,但如此一來,便勢必要在土美關係、土歐關係上有所讓步,屆時是否還能維持過往在歐亞間來回擺蕩的外交彈性?恐怕相當不易。或許此次大選真正挑戰的,不是艾爾多安的執政正當性,而是土耳其現有的發展道路,是繼續依賴外資與央行降息促進經濟活絡,進而在歐亞之間來回擺蕩?還是為解經濟困境,犧牲部分外交彈性,靠攏西方?這不只是艾爾多安的個人挑戰,也將是土耳其下一個十年的難解困局。

*作者為《中東研究通訊》主筆,習阿拉伯文與科普特文。本文由《中東研究通訊》公眾號授權轉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