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專文:紅色供應鏈:誰在供應?

2016-05-09 06:40

? 人氣

外商的國內採購  外資積極參與了台灣出口的行列,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少向國內採購。外商常被詬病,在地主國建起一道道圍籬,形成一個小圈地(enclave),所需的原物料完全來自進口,產品則全部出口,跟當地經濟少有往來。這現象在台灣也適用。外資剛到台灣時,的確向國內的採購不多,尤其是加工出口區的外商。但可喜的是,這些外商在逐漸熟悉國內的環境後,或他們創造的向後聯鎖效真的發生作用,吸引了新投資,也開始建立起自己當地的供應鏈。甚至有後到的外商比早到外商的內購更積極。顯然這些晚到的外商之所以選台灣,是因為此地已經有發展很好的零件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球分工趨勢  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項出口產品,都不可能是從頭到尾在自己國家生產,一定會用到進口產品。資料顯示,在1970年全球平均每1百元出口中有18塊錢的進口,199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4元,平均每10年增加3元。可是以後每5年就增加3元。到了2005年,每100元的出口中進口加值高達33元。所謂的供應鏈被切割成無數階段,生產越來越細碎(Production fragmentation),在國外加工的比例越來越高。這表示新的供應鏈不斷出現,也逐澌在地化,但仍不能改變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的事實。

結語 :紅色供應鏈是新名辭,但不是新概念。在整個供應鏈中,供應者可以是本國公司,外國公司,或合資公司,也可以是本國公司在外地生產。重點是建立供應鏈需要時間,條件成熟了,逐漸成形,再自然不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