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專文:文學有用嗎?

2016-04-30 06:30

? 人氣

看見看不見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你還沒有進入文學的領域,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文學如何讓你看見你平常看不見的東西。

我們對於老年喪偶者,一般的認識是透過以下典型的描述:喪偶的老人得到憂鬱症的比例是有偶老人的兩倍。居喪綜合症最常見的表現是出現多種心理障礙,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等症狀。有些人症狀長期持續,飲食不振、夜不能眠、面黃肌瘦、呆木遲鈍、迅速蒼老,甚至產生厭世心理而自殺。

如果用文學來認識這種現象或情感,是怎樣的狀態呢?回想一下元稹的〈遣悲懷〉:

閑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

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緣會更難期。

唯將終夜長開眼,

報答平生未展眉。

文學與一般文字是不一樣的。喪偶老人的「症狀」,在這首詩裡呈現了更真切的內在情感。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風數據,長照專題,失能人口,老人-林韶安攝
我們多半只知道關於老年喪偶者症狀的文字敘述,卻少了真切的內在情感。(資料照,林韶安攝)

我們都知道西元七五五到七六二年的安史之亂,課本上大概就是這樣的描述:「對社會的破壞極大,主要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戶口減掉五分之四,人口減掉三分之二,人民喪亂流離等,整個城空掉,人皆消失。」

這個描述,就讓你體會了那悲慘的景況嗎?

唐肅宗乾元二年,郭子儀與其他九個節度使,帶了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可是指揮太亂,大軍潰敗,必須在洛陽以西到潼關一帶大量抓兵。杜甫剛好從洛陽經過潼關,目賭抓兵的狀況,寫了〈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迎。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文學,像照相機一樣拍下一個鏡頭,與之前對安史之亂的說明相較,給你的震動是不一樣的,文字的重量就在這裡。

所以,可以有一種主流敘述,描繪戰爭的偉大,或者光榮的勝利。但是,透過文學,你可以看到大樹林裡的一棵樹是怎麼回事,或者可以看見一棵樹上的一片葉子是怎麼回事。一片葉子從不同角度看,陽光照下來的時候看,雨水打下來的時候看,用各種不同角度的細微看,這只有文學做得到。

與靈魂素面相對

今天,還想與你們分享兩個流亡作家,他們都不是中國人。

「思」與「辨」之間,文學對人性的深刻探討還可以幫助自己認識到存在的處境,得到一種俯瞰的角度,在一個極其安靜的時刻,看自己的生存處境以及處境與時代之間的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