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筆下的傳說重見天日!失傳2469年的造船技法 英國考古團隊在海底古城發現古埃及駁船「巴利斯」

2019-03-19 08:00

? 人氣

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西元前5世紀拜訪古埃及,將自己在尼羅河所見的大型駁船「巴利斯」(baris,音譯),詳細記錄進其著作《歷史》中,然而由於沒有任何考古證據,也沒有其他對該船特殊建造方式的記載,因此2469年以來,學界對希羅多德所記載的駁船一直有有諸多辯論。直到近期英國考古團隊在沉沒的埃及古城「何拉克萊奧」周邊海域,發現一艘巴利斯的殘骸,才證明了這種古船真實存在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海底古城附近挖出船隻殘骸

希羅多德(Herodotus)在《歷史》(Ἱστορίαι)一書中用了23行的文字來形容他在尼羅河所見的駁船「巴利斯」。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海事考古中心主任魯賓森(Damian Robinson)指出,他們在海底發現的這艘船隻與希羅多德所描述的幾乎一模一樣,過去學者在沒有考古證據時,對文本所作的解釋與事實有出入,魯賓森表示:「直到發現這個殘骸,我們才知道希羅多德是對的。」

新聞小辭典:駁船(Barge)為行駛於內河淺狹航道的船隻,負責內河的貨物運輸,屬於航運中的支線運輸。作用是將少量的貨物,從內河碼頭駁運到深水港,再安排上幹線船、貨櫃輪船等遠洋船。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項被稱為「17號船」的考古行動,在沉沒海底超過千年的埃及古城何拉克萊奧( Thonis-Heracleion)附近海域,挖掘出原長28公尺、擁有新月形船體的巴利斯,這艘巴利斯70%的船體保存完好,建造技法也是前所未有,例如由榫頭組裝的厚木板,這種建法與希羅多德在書中所描述的一樣,只不過書裡所紀載的船比這艘小一點。

巴利斯的建造過程

西元前450年,希羅多德親眼看見一艘巴利斯建成,他在著作中描述船的製造過程:「將木板切割至兩腕尺長(古代長度單位,換算約為100公分),並將它們像磚塊一樣排列。他們(造船者)在長而堅固的凸榫(木塊)上,插入兩腕尺長的木板,他們用紙莎草(papyrus)接合縫隙,方向舵穿過船的龍骨,其桅杆是由洋槐製成,帆則是由紙莎草製成。」

希羅多德在書中寫道:「造船的方法就是將船板像磚塊一樣鋪好」,並指出巴利斯船體有「長長的肋骨」,一次可以裝載上千塔蘭特(古代重量單位,1塔蘭特約為26公斤)的貨物。

失傳的造船技法重見天日

牛津大學海事考古中心主任魯賓森表示:「希羅多德描述船有長肋骨,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意思,考古學上沒有看過這種結構。然後我們在這艘獨特的船上發現了這種建築形式,這絕對就是希羅多德所說的。」魯賓森指出,木板與木板之間通常是由榫眼和凸榫連接在一起,以形成船體,但是這艘巴利斯上有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完全獨特的建築形式,它採用長榫肋來夾住洋槐木板,並使用釘子固定之,形成「肋骨」。

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考古學家貝洛夫(Alexander Belov)在他本月出版的著作「17號船:何拉克萊奧的巴利斯」(Ship 17: a Baris from Thonis-Heracleion)中提到,這艘沈船與希羅多德描述得非常相近,甚至可能是同一家造船廠製造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