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翰專文:趕赴一場色焰盛宴—李錫奇的尋美壯遊

2016-04-16 06:30

? 人氣

五,在空間中玩味時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許這只是一次無意的邂逅。

一九六八年,李錫奇到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參觀。這是一次歷代古畫的特展,他在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前,佇立良久。

這幅長達五百二十八公分,寬二十四‧八公分,細緻描繪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繁華景象的長篇風俗畫卷,歷經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幾度流出宮外,其真跡已經不知所終。相傳現今傳世的摹本、仿本,多達五十件,僅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九件。其中以明代仇英的仿本(亦稱明本,是後來許多民間仿本的摹寫底本),和乾隆元年清宮畫院五位畫家參照不同仿本、集各家之長重新仿作的清院本(畫卷擴至長一千一百五十三公分,寬三十五‧六公分,人物增至四千以上)最為珍貴,兩件現均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面對這幅絕世巨作,李錫奇緩慢的腳步,隨著畫卷開篇那從邈邈煙樹中迤邐而來的一支駝隊和幾匹滿貨物的騾馬,沿著汴河向汴梁走去,進入了當時堪稱世界最為繁華的城巿——東京。畫家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繪了八百一十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六十多匹活蹦亂跳的牲畜、二十八艘正在河中划行或停在岸邊卸貨的船隻,還有三十多幢掛著各種商號招牌正在商談交易或飲茶閑憩的樓宇,以及虹橋、車轎、樹木、街巷等等,在人、畜、樓、船、茶坊和酒肆之間,依次展開了各種充滿民俗風情的生活細節和諧趣故事。畫作遵循中國繪畫傳統的散點透視法,不受固定視域的限制,跟著畫家視點的移動,各個局部彼此相連,卻又各自成為視覺的中心。隨著作品的展開,是時間的延伸。

正是這個隨著時間展開的畫面動態感,觸發了李錫奇新的靈感。他希望能像《清明上河圖》那樣,通過可見的畫面變化,表現不可見的「時間」的存在。

他開始了一個新的系列的創作,在熟悉的「圓」的基本造型上,發展成為「圓」與「方」互相轉換的連續性作品——大多為十幅連作。畫面上靜止的「圓」在持續的展現中活動起來,如月之由盈到虧,「圓」的逐漸壓縮轉位於「方」的逐步擴張,而「方」的無限擴張,如茫茫天宇一樣吞沒了「圓」的存在。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畫面隱喻的方圓轉換,構成了一種進行著的視覺事件。

這樣的作品,在畫家心儀的美感形式上,給人一種無盡玄思的哲學遐想。作品中「圓」與「方」二元對立的互相轉換和永無窮盡的周而復始,是中國古老哲學的傳統命題。或許這只是畫家的無意觸及,並不一定意識到如後來許多論者所作的那些帶有哲學思辨的詮釋。但意象大於思想,形象思維大於邏輯思維,畫家的無意觸及卻提供給了闡釋者廣闊的空間。作品發表之後就有評論者敏銳地指出:「畫面純粹而獨創的視覺組合」,「營造了東方哲學方圓時空轉位的神祕概念」。(註1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