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拚經濟先要拚教育!

2019-03-09 06:10

? 人氣

過去台灣在政治與經濟發展都成為焦點,但現今為政者錯誤的導向導致臺灣高等教育的水準低落。(資料照,維基百科)

過去台灣在政治與經濟發展都成為焦點,但現今為政者錯誤的導向導致臺灣高等教育的水準低落。(資料照,維基百科)

近二十多年來,臺灣整體的氣氛是熱衷「玩政治」──經濟為政治服務,教、科、文也都為政治服務!在這一氛圍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教育環境逐漸沉淪。基層民眾對經濟的感覺敏銳,於是反映到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上,造成「大翻轉」。一時間,整體氣氛丕變,臺灣從南到北,都說今後要全力「拚經濟」、「發大財」(美言則是「拚出美好生活」)──甚至有「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的論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長期來看,拚經濟必須先拚教育;立國之本在教育,本立而道生。教育的要旨在承啟文化,在使人開明心靈、變化氣質,而能安身立命。若因教育提升民眾的文化水準、心靈境界,社會和諧相安,經濟自然能振興。反之,若是不重教育,或教育偏離正途,則「玩政治」不外爭權,「拚經濟」不異奪利。民眾若崇尚爭權奪利,如何立國?孟子早有名言:「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臺灣曾有一陣子表現耀眼──在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兩方面都成為世界新興政治體的標竿;曾讓「文革」後的中國大陸從鐵幕中看見明燈,從而致力復興;也曾是世界華人希望之所寄託。主要的原因在:重視人才培育,教育有顯著的成果。

但曾幾何時,臺灣民眾變得短視急功、捨本逐末。例如二十年前開始廣設高中、大學、研究所,輕視技職教育;十年前更開始自暴自棄,飆「去中國化」,減少國文課,放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總的來說,二十多年來的「教改」不重視教養,但強調「生活化」;不重視基本功,但要求「創新」;「強迫」學生走向繼續升學之路,而不管他們的志趣與性向;以考選擇題引領中學教學,戕害學生的思考與論述能力;重量不重質,卻偏漠視「少子化」的現實。結果,臺灣高等教育的水準低落,青年的教育文化水準普遍不及人,未來面對大陸及國際的自信將漸漸喪失。[1]

不要求鍛鍊基本功,學生怎能做出有意義的創新?不教導好好讀書,學生怎能形成有系統的理念?不重視問答,但以選擇題評量程度,學生怎能發展出思考、表達的本領?要求填寫制式的「學習歷程檔案」當升學主要依據,怎會不誘使學生造假?但廣開「繼續升學」的門路,學生乃不知奮發,苟且偷安。

台灣為全球上課時間最長的國家。(圖片來源: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作者認為,台灣教育水準漸低,若學生基本功不夠,也會缺乏創新。(資料照,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學生若是在高中階段學得淺薄而狹隘,如何能銜接正常的大學課程?若是缺乏常識,將來如何做個稱職的公民?若是沉迷於手機、電玩甚至毒品,如何擁有健康,而能活出生命的喜悅?若是缺乏文化素養,如何建立自信,懷抱健全的人生觀?若是缺乏對國際現勢的認識,又如何面對未來世界?

教師若是疲於撰寫計畫、接受評鑑,活在迎合各種指標的「哀哀」(I’s)裡,如何還有精力教導學生?還有精力關心社會,盡知識分子的責任?若是只有少數精於撰寫論文的學者獲取「玉山級」的高薪,如何能讓多數秉持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服氣?若是教育部與科技部急功近利,把重點都放在產學合作、職涯發展、技術轉移上,教學水準怎能不下降?若是知識分子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都不得到適當的尊重,還有多少人願意為教育或學術獻身?長此以往,若導致多數教師看低自己的角色與地位,則更是悲哀。

不知讀、不知習、不知省、不會問、不會思、不會辨的這一「空心世代」的形成,問題主要出在為政者錯誤的導向。近年來,院士、學混、事務官、政客──而非教育家,都能擔任教育部長!最重要國立大學的校長懸缺一年半,也不在乎!本應成為教育智庫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竟變成了官衙;其院長更替頻繁,甚至事務官也能代理。「教育行政人」在各司、處間輪替,常常是外行領導,抓錯重點。[2]

教育部的官員愈來愈重視「競爭性計畫」與主導性的經費發放,而欠缺教育遠見;搞「表面評鑑」而非「後效管理」。教育投資不重視基本需求,致遭分散、稀釋。師資教育崩壞,年輕教師多使花招而不務實。而過去教改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各種粗率主張與荒唐舉措,已逐漸使在朝人士與民間教育團體都意興闌珊。教育界的老成逐漸凋謝,社會上關心教育發展的聲音趨於寂寥。

幾乎所有經濟專家都預測:今年全球的經濟景況不好,未來數年也不會樂觀。在全人類的發展行將步入亂局──經濟蕭條、能源匱乏、失業攀升、社會動亂的情勢下,又面對未來臺灣少子、高齡的社會,教育界的使命無疑是艱鉅的。如何培育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如何建立儉約的人生觀,如何提升社會的文化水準,如何重塑大學的學術風氣,正考驗著有識之士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之病,實在病得不輕。治療重病,需要各科名醫會診,然後開出適當的複方,慢不得也急不得。具體的藥方自需要集思廣益,不克獲取於一時。在此且針對教育當局提出八項原則上的建言:

一、重點當放在教育,而不在改革;更不能為改革而改革。

二、教育的方向應使青年持有立足臺灣、胸懷中國、放眼世界的情操。

三、教育的內容要兼採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長,兼重理論與應用,兼顧質與量。

四、應重視學生的德性、康健與語文能力等的基本功。

五、要教導學生有憂患意識,居安而思危;有奮鬥意志,處困而不棄。

六、應去除「管理」心態,讓教育工作者秉良心從事教育,重振教師地位與自我期許。

七、要修改法令,導正中小學校裡教師會、家長會處處干預的不良生態。

八、應讓私人興學及民間教育更發揮功能,以補政府辦教育之不足。

 

[1] 2018年7月Times報發表的「THE世界大學評比」(入選 1,258校)及10月US News & World Report發表的「全球大學評比」(入榜1,250校),都明白顯示: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快速,而臺灣原本的優勢盡失,前景更不看好。當年廣設高中、大學、研究所,以致教育資源稀釋而學生荒於嬉,種種後果已血淋淋呈現。

[2] 最近教育部要求各級學校將「程式設計」當必修課,就是一明顯錯誤的政策。要求所有大學(甚至每個學系)都開授「全英語教學」課,是另一個躁進的實例。至於大學通識教育不再受到重視,更顯示教育當局的無知。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