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向前走,還是向憤怒走?

2016-04-12 06:10

? 人氣

若社會氛圍仍只聚焦在外部威脅、國家弱勢、難以改變,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可能會讓台灣繼續「向憤怒走」。(Apetitu@flickr)

若社會氛圍仍只聚焦在外部威脅、國家弱勢、難以改變,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可能會讓台灣繼續「向憤怒走」。(Apetitu@flickr)

從大陸回到台灣,像是回到「原始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到這「據說」是在大陸的台灣人的感想,台灣的民意沸騰了,網民亦頗為憤怒,媒體也熱鬧了。一篇《從大陸回到台灣,感覺像原始社會》的論壇文章,讓台灣輿論重新陷入「台灣是不是輸給別人了」的怪圈,這樣的聲音不稀奇,只是比較的對象從韓國到中國,再到最近熱門的東協。

衍生而出的反應通常分成理性派與情緒派,理性派如「大陸手機支付很方便沒錯,網路很發達沒錯,但是台灣的醫療品質很好,銀行服務好、又方便,大陸是因為現實中服務不佳,網路、手機支付等才如此發達,台灣有很多不好,但不用去跟別人比較」,情緒派如「講台灣不好,就別用台灣健保」,若比較對象為中國,通常後者會比前者稍多。

台灣的科技,真的比大陸落後嗎?這是台灣近年的熱門議題。

時間返回四年前,2012年7月,台灣正式承認大陸學歷,我到北京大學展開為期兩年的傳播碩士生涯,那時,我覺得台灣好方便啊!

那時的我真心認為,什麼北京上海多先進,根本是被謬讚了!先不論台北滿街的24小時便利商店,光是交通就勝過北京十倍,那時我常常在北京街頭晃蕩20分鐘,還攔不到一輛計程車。

「師傅我求求你,載我一程吧!」我拍著車窗。

「不順路啊。」計程車咻地開走了。

同校的台灣同學比我慘,在學校附近租房,自己繳水電費,大陸繳水電費是需要水卡、電卡的,和台灣跑超商一次解決問題完全不同,電卡去哪裏繳費?水卡去哪裏交繳費?弄丟怎麼辦?他一直沒搞懂。

至於娛樂,2012年11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大陸上映,我和同學團購了特價電影票。晚上10點電影院的情景堪比士林夜市,排了40分鐘才排到櫃台的人工服務,取票、劃位,「北京人多啊,電影院排隊都是這樣的。」同學拼命安撫我。

2016年2月13日,我回台北過年,想去看一場電影,網路購票需要加收30元手續費,影院外頭信用卡購票的機器發生故障,那就人工買票吧……,我走到售票處,一望過去,人山人海,人人都頂著大太陽排隊,排了一條很長很長的人龍,至少要40分鐘才能買到票。

我的第一反應是,往回走,生氣,碎碎唸「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排隊買電影票了!在北京買電影票手機付款、選座、機器取票,3分鐘就可以搞定,北京根本沒什麼人還在窗口買票了……,台北怎麼還在排隊!這麼熱的天,大家在戶外為了張電影票排隊!不可思議啊!」唸到一半,才驚覺到,完蛋了,以「愛台灣」的標準,以後也會有人要我「別用健保」了。

問題真的在於「科技落後」?

2012年到2016年,不過4年,我已經快記不起以前在路上攔車、在電影院排隊的日子,套句大陸「九零後」同事的話「都什麼時代了」,北京「零零後」的學生們以後可能還會忘記手拿鈔票的感覺,從繳水電瓦斯房租、社區門口的小雜貨店、計程車、百貨公司,都是用支付寶、微信、 ApplePay,一鍵解決。

台北方不方便?家裡附近有3個便利超商,當然方便。

其實,它卻沒有那麼方便,沒有方便到可以「不用改進」。大陸在許多方面跑得太快,近年也發現「太快」帶來的後果,正在逐步修正腳步,不再盲目追著GDP成長數字跑,而台灣還背著「產業外流」、「優勢消失」的包袱,數年原地不動。動與不動,台灣比大陸可怕太多。

大陸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上,基本態度是「摸著石頭過河」,先做再說,碰到麻煩?解決問題、制訂法規;再碰到問題?再想辦法完善。遇到許多問題也是如此「逐步改正」的態度,不管是霧霾、貪腐、外交還是經濟,媒體及輿論也往往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社會整體氛圍是積極活絡的。一個國家某方面有問題、某方面落後,都不打緊,你等著,我們以後會追上,甚至做得更好。這是大陸年輕人在面對批評時常有的態度。

台灣則有個獨特的現象,當一篇類似「台灣科技落後大陸」的論壇文章出來時,尤其當比較對象是「中國」時,媒體及輿論更會將焦點擺在「落後」兩個字上。說我們台灣落後?你們連Facebook都上不去呢!

微信繳水電費、買電影票?台灣有超商,很方便;用支付寶?台灣有信用卡,很方便啊,而且支付寶會洩漏資料。台灣科技停滯太久,缺乏活水,人才外流?市場決定一切,台灣消費者信心不足,企業對市場的信心不足……,這些話,都不陌生。

落後,這兩個字,本身並不可怕,想辦法追上去不就好了!真正可怕的,在於社會的怒意、茫然、互罵,對於根本問題的躲躲閃閃,這樣的氛圍一徘徊,就是十多年。

當政府及社會都大喊著要創新、要改革、要轉變時,碰到可能要面臨的問題,如消費習慣難改、市場太小、沒有資金、不用去跟別人比、台灣很好啊,不滿意別回來云云,都是最常見的報導角度及輿論主流。

一頓吵鬧後繼續是停滯,人才繼續外流,問題持續無解,就這樣子,產生了國際知名的「台灣空轉十幾年」、「人才外流亞洲第一」等評價。

一位剛到上海工作的台灣女孩,專研電商、新媒體,在網路領域中如她一樣「外流」的年輕台灣人不少。「台灣人才外流,是因為上海的薪水比較高嗎?」我問。

她苦笑,「一部分是啊,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學不到新東西了,看不到發展了,社會幾乎不動了。」比如一個「行動支付元年」,一喊好幾年,幾年前就發現的問題到現在還擺在那裏,產業罵政府、政府怪產業,政黨及媒體各擁其主。

如果說台灣政府,必須給台灣年輕人一個可期望的未來,那台灣媒體及所謂「主流輿論」,更必須還台灣社會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

問題出現了,那如何解決?在近年的台灣社會中,難以聽到。

這些,到底是政府的失職,企業對市場沒信心,還是最根本的社會氛圍?在於「為什麼要改變,台灣有超商,很方便」這樣的守舊?抑或在於「我們市場太小,做不到很正常」的自我停滯?

千萬不能繼續「往憤怒走」

台灣的候選人在選前都喊出物聯網、大數據、創新,人人都知道網路時代來臨,個個都是低頭族,曾經PChome電子商城大獲成功,那時阿里巴巴還沒影子,如今在移動時代中幾乎完全缺席。而台灣科技人才目前仍集中在半導體行業,這是過去輝煌時奠定的基礎,所以當碰到「紅色供應鏈崛起」時格外敏感,畢竟台灣已經這麼小了,人民更害怕失去。

偏偏我們又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切都變得太快,不要說隔壁的中國大陸,昔日被台灣視為「瑪麗亞們」的東南亞各國也開始順著這股潮流往前走,而台灣在國際與兩岸問題上無法脫鉤,想打開大門,卻又擺脫不了「中國」的陰影,政黨輪替兩次,人民對政府及未來已經越來越沒信心。近年主流媒體為博眼球及引發關注,報導角度及引導出的輿論往往讓社會陷入情緒化,理性討論越來越少,製造矛盾的多,勇敢嘗試的少,退一步找理由的多,向前走做實事的少。

台灣市場小,全球市場仍然很大,台灣仍有許多優秀人才,有些化妝品創業團隊打入海外市場,再從海外反攻回台,有些手機App團隊更是由不同國籍年輕人組成的混血團隊,主攻大陸市場。而身為一個對科技懵懵懂懂的文組畢業生,我問了幾個稍有成就的台灣創業者及台幹,在這樣全球化又瞬息萬變的時代,台灣如何以小博大,找到自己的優勢,分一杯羹?

放寬心,走出去,多看,這幾乎是統一的答案,就跟很多台灣企業家給年輕人的答案一樣。科技發展,市場、資金等因素是一部分,但社會對科技態度的開放度,看待全球機會的寬闊度及企圖心更重要。現在的時代,台灣市場之外有華人市場、還有更大的天空。若社會氛圍仍只聚焦在外部威脅、國家弱勢、難以改變,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可能會讓台灣繼續「向憤怒走」。

放寬心,走出去,多看,回歸到「如何向前走」。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5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