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選文:臺灣從來都沒有容易過

2016-04-16 05:40

? 人氣

研究戲劇雖然是楊渡的專業,但他卻選擇新聞記者作為他第一份職業,這個職業既能滿足他業餘寫作的愛好,又能達成他對社會公正、言論自由的具體追求,故他參加了不少與環保有關的抗爭運動,同時也參與了不受國民黨待見的對其黑暗之揭露,使得家人在解嚴前為他擔憂不已。《水田裡的媽媽》一書在我看來,是楊渡多重身份的結合體,作品既是家族史,也是臺灣社會百年來轉型之思;在歷史事件上滿足了史實的嚴謹,在對話上亦有小說家的想像與幽默,記敘事情上還有新聞記者的著實。我一開始讀他的書就斷定他有記日記的習慣,後來在書裡即發現了此點,同時也面詢他本人,得以證實我的這個猜測。因為新聞是即將成為歷史的事件,而歷史不少也是過去的新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聞記者的素養,與作家的想像之間,不少時候在書中是融洽的,但也難免在這過程中,議論稍多,而使得從傳統意義上來看楊渡這小說,在形塑人物時,或有齟齬扞格之處。二十世紀小說寫作中,故意模糊文體疆界的,當屬博爾赫斯這樣的遊戲者莫屬。而玩複調小說,應數陀斯陀耶夫斯基為最。楊渡這自傳體小說兼學二者的一些特點,但並不相同。即他不像博爾赫斯那樣真真假假,玩「博爾赫斯談博爾赫斯」,因為他寫的歷史皆斑斑可考,家族事務近乎實錄;也不像陀氏及後世追隨者那樣玩敘述人稱的頻繁轉換,因為整部書他皆運用全知全能似的第一人稱敘述。但他每章第一節皆以父親的生病住院為由頭,而後全是敘述、議論家族與社會歷史,形成現實與歷史的交錯、家族與社會的疊合,造成另一種意義上的「複調」之感,亦複有小說家卡波特《冷血》之新新聞主義寫作意味。

我老家渝東南與湘西一帶趕屍之神秘不少人都應該不陌生,我本人也在小時候經歷過一些靈異之事。但到臺灣旅遊,和讀楊渡這本書,最特別的感受是,民間信仰在他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臺灣的民間信仰之多元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目下有學者統計多達二十八種。似乎任何人只要你願意,都可以修一個廟宇來敬拜,有的甚至好像是民宅兼廟宇,這當然是49年後大陸人不曾有過的經驗。所以楊渡的書裡關於民間信仰的章節占了較多篇幅,從外祖父的通靈,到父親的後半生致力於修繕當地最好的媽祖廟,再到家中的祖先崇拜,看上去人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官方的意識形態之管轄,民眾形成了生活及心靈上的某種自治。但到處都是神明,泛神論就開啟了通往無神論的便捷之門。這當然不是臺灣所獨有,而是漢文化裡缺少這樣的思考,似乎很少人思慮到這一層。這就像「六億神州盡舜堯」,將「舜堯」泛化後,從道德高標到一錢不值,就會順理成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