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宅政見大辯論 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都說自己好

2015-12-14 08:00

? 人氣

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左起)、朱立倫與宋楚瑜,對公共住宅政策有不同看法。(影像合成:風傳媒)

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左起)、朱立倫與宋楚瑜,對公共住宅政策有不同看法。(影像合成:風傳媒)

台灣究竟是否有必要發展公共住宅?據統計,無自有住宅且有意願入住公宅的弱勢族群就高達32.8萬戶,目前全台公宅卻僅有7312戶。然而,當前租屋亂象頻仍的市場環境,仍有許多棘手問題待解決,政府在資源配置上,該優先解決市場亂象,亦或優先提供公共出租住宅,成了各組總統參選人爭論不下的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讓多數人都將擁有自己的房子視為人生目標,但高漲的房價卻使得此一夢想變得遙不可及。從數據來看,台灣購屋者的貸款負擔越來越沉重,反映的是用低落的生活品質換來住屋。台北市購買房屋的貸款負擔率從2010年的53.22%,一路上升到2014年的64.36%,新北也高達54.3%,遠高於全國平均標準35.56%。換言之,雙北的上班族每月有5到6成薪水必須用於繳交房屋貸款,以致雙北租屋的民眾中,有6到7成是因為「買不起」而租,以上班族、學生及弱勢為大宗。

20151128-SMG0035-001-02-風數據公宅專題,六都購屋族平均貸款負擔率
 
20151209-風數據公宅專題,房價高攀不起,只能用租的(製圖:風傳媒)
 

對於房價過高導致的居住市場失靈,由政府以社會援助與福利政策的高度給予多元面向的協助,國外已行之有年,但台灣才剛起步,目前全台的公共住宅7312戶,僅占住宅存量比0.08%,是世界後段班。

20151209-風數據公宅專題,台灣公共住宅比率,遠遠落後全球其他國家(製圖:風傳媒)
 

蔡英文方面認為,當前在新屋長期供應不足、短期供應過量的情況下,應提供不入市的20萬戶公宅;但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認為,在「大市場、小政府」的邏輯下,若政府有20萬戶的資源,不應汲汲於拉抬1%的公宅,應加重扮演制度建立者的角色,完善市場機制,因此朱立倫的公宅政見以「回歸市場機制、政府退居二線」為主軸;宋楚瑜方面則提及要從國土規劃的角度思考住宅問題,一場大辯論於焉展開。

蔡英文:同時解決房屋供給過剩與不足的問題

蔡英文喊出20萬戶社宅的由來,是根據內政部營建署2011年統計的「住宅需求調查」,統計6類無自有住宅的弱勢家庭,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中低收入老人、單親家庭、18-25歲離開安置機構青少年,以及育有未成年子女3人以上家庭,其中有入住公宅意願者高達32.8萬戶,而五都就佔了18萬戶。依照國際經驗,公共住宅存量應達總住宅存量的5%,蔡英文以先滿足都會區的5%、全台的2.5%為目標,因此提出雙北地區至少12萬戶、全台8年20萬戶公宅的政見,比當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開出的8年5萬戶、新北市長朱立倫開出的4年7000戶加總起來還多。

20151209-風數據公宅專題,誰說不需要公共住宅,32萬戶搶著要(製圖:風傳媒)
 

花敬群身為蔡英文住宅政策小組主要規劃者,他解釋推動公共住宅的邏輯:「全台灣有840萬間房,一年約可推出10萬間新房,代表一間房要用84年,你覺得OK不OK?」暗示一間房的使用年限不可能這麼長。他進一步闡述,台北市大部份的房子是民國60到85年間蓋的,假設一間房能正常使用50年,北市的多數房子之後會漸被拋棄(行政院2010普查:北市屋齡25年以上宅數比率達67%),以現在房子的興建速度放長遠看,並不足以因應再過幾年,大量中古、窳陋房屋汰換的需要。花敬群提到,即便是孩子繼承到父母的房子,也是爛房子,「這涉及都市競爭力、都市景觀、都市安全,以及都市品質」。

德明財經科大花敬群博士社會公宅專訪
花敬群解釋蔡英文的公宅政策,認為應提供不入市的20萬戶公宅,才能解決當前新屋長期供應不足、短期供應過量的困境。(蔡耀徵攝)

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同樣出現在台灣的「房屋」身上。房子老、新屋存量不夠汰換,整個城市環境正在快速老化,都市更新動輒數十年不成,「台灣房子得有一定的新蓋的量,去把老房子淘汰掉,用一定的存量、流量的流動關係去cover(頂替)」。然而,花敬群也提出另一同時存在的矛盾點:短期有房屋供給過剩的問題,房屋的賣壓沉重,以致降價求售。他認為,都會區的居住問題,同時存在短期「供給過剩」、長期「供給不足」的雙重問題,「所以新的(住宅)要進來,但不能進入市場,答案就是『公共住宅』」。

朱立倫:回歸市場機制 政府退居二線

對於花敬群的邏輯,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不能買單」、「沒有對症下藥」。張金鶚認為,台灣是「大市場、小政府」,且近80%的人擁有自有住宅,只有20%是租屋族,而租屋族中不到1%是政府蓋的公宅。若政府有籌備20萬戶公宅的資源,應將資源優先投入改革既有市場亂象,像是租屋黑市、廣告哄抬炒作,不要再讓民眾苦哈哈存了一輩子的錢,卻在買房子時受騙,「這些都是長期累積的市場失靈問題,大家不去討論市場、健全市場機制,政府卻自己跳下來做建商蓋房?」張金鶚直指,「政府沒有力量去左右市場,怎麼樣都蓋不多,重點是,台灣哪裡缺蓋房子?」而朱立倫的公宅政見也以「回歸市場機制、政府退居二線」為主軸,「當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時,政府應退居二線,讓買賣回歸市場機制」。

20151110-公宅專題.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專訪(陳明仁攝)
張金鶚認為政府應退居二線,讓房屋買賣回歸市場機制。(陳明仁攝)

張金鶚認為,「台灣絕對不缺供給面的問題,房屋太舊自然就會汰換,市場自己會調節,不是政府自己當supplier(供應商)」,意指蔡英文團隊對於房屋供給過剩與不足的問題過慮了,根本不需要政府插手為之。他再三強調,台灣的政府非常弱勢,因此,政府應是制度建立者,把心力放在買屋、租屋市場的「制度」改善,這才是政府的高度,政府不該有「即興式的政治反應」,他覺得,蔡英文喊出的20萬戶是政治力大於實際效益,「小英的背後也是不敢面對(租屋市場)問題,把資源錯置了!」

信義房屋企研室主任蘇啟榮對租屋房市有一套觀察,他認為,政治人物喊出公共住宅,但業界對於執行的細節仍有一堆問號。或許公共住宅可以提供給特別需要「穩定」住房的人,像是剛成家、有兒童,卻是購買弱勢的家庭,基於孩童讀書上學需要,應給予公宅,解決居所不穩定的問題;又或者可以提供政府在實施都市更新期間,原住戶的「中繼」居住需求,總之,公宅應是個政府可以掌握在手中,用以調節民間居住問題的工具。

風數據公宅專題,信義房屋企研室主任蘇啟榮-蘇仲泓攝
信義房屋企研室主任蘇啟榮認為,公宅應是該是政府用以調節民間居住問題的工具。(蘇仲泓攝)

宋楚瑜:思考國土規劃 藉都更取得公宅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是宋楚瑜團隊的政策幕僚,談到國、民兩黨喊出的幾年幾萬戶公宅,他顯然不能夠認同。

李鴻源表示,住宅政策應該從國土規劃、都市防災來思考,台北若發生規模6.2的中級地震,至少會倒掉4000多戶的老舊公寓,這些情況集中在北市士林、北投、大同、中山、萬華,新北的板橋、五股、三重、新裝、泰山與蘆洲區,這樣的情況已持續幾十年,卻遲遲沒有做大規模改變,因此,為了都市安全,政府應當加速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藉由都更取得容積獎勵,作為公宅的屋源。

宋楚瑜防災政策白皮書發表,李鴻源發言畫面。(顏麟宇攝)
李鴻源認為,住宅政策應該從國土規劃、都市防災來思考。(資料照,顏麟宇攝)

「為什麼要逼大家到台北來?」李鴻源也提到,台北已經塞不下更多人了,總統的高度不該再如同縣市首長侷限於喊戶數,而應綜合思考城鄉人口的配置,設法讓北台灣的人往中台灣移動居住,減少都會壓力,同時,縮減城鄉差距,如此就能同時減少公宅需求。

提振經濟 興建公宅有效?

公宅除了做為滿足居住需求的手段外,「興建本身也是目的」,花敬群這麼說,而這也是蔡英文政策中的重要思考。眼見台灣的GDP一直在低檔徘徊,花敬群表示,「營造是房地產市場中對GDP貢獻最大的部分,所以若未來蓋房子變少了,會讓經濟受到傷害」,他估計,「會有0.5%左右的傷害,要想辦法頂起來,所以就蓋公宅」。花敬群認為,蓋公宅可以有很強大的經濟效應,光台北市就要花1422億蓋房子,創造出的經濟效益,估計可以乘以3到4倍,自然能夠帶動GDP。

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與朱立倫,分別探討了公宅的經濟效益。蔡英文方面評估,8年20萬戶公宅的總體經濟效益為1兆256億元,提供14萬3798人口的就業機會;朱立倫則提出4年可帶動民間投入約2054億元,每年提升經濟成長率約0.1%,供3.5萬人就業。若將公宅視為一項國家基礎建設、刺激投資,或許對提振疲軟的經濟,會有一定程度的功效。

20151210-smg0035-001-風數據公宅專題,總統大選參選人公共住宅政見一覽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彥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