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論》是一把開啟台灣民主的鑰匙:《我的黨外青春》選摘(3)

2015-11-26 05:20

? 人氣

一九七五年增額立委選戰結果時,當時以「黨外」名義參與而當選的有康寧祥(台北市)、黃順興(彰化縣)、許世賢(嘉義縣)等,黨外前輩郭雨新則由於國民黨縱容提名之候選人大肆買票,加上製造郭雨新大量廢票而落選。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則以發表在《台灣政論》的〈兩種心向—和傅聰、柳教授一夕談〉一文:內容宣傳台灣人要想當家做主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在台灣本土人民武裝起義推翻國民黨的獨裁政權;第二是台灣人民團結起來奮鬥爭取早日和祖國和平統一等言論,涉嫌觸犯內亂罪及煽動他人觸犯內亂罪,情節嚴重,依據「出版法」予以《臺灣政論》停刊一年的行政處分。警備總部、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國民黨社會工作委員會、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法務部調查局等七個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處理「台灣政論事件」,最後決定辦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康寧祥當年競選刮起一陣旋風。(中評社)
康寧祥當年競選刮起一陣旋風。(中評社)

一九七六年一月,《臺灣政論》駐北美地區總代表賴義雄等十五人發起簽名運動,要求台灣當局保障言論自由。留美學生同時在美國5個城市發動示威遊行,包圍駐美大使館及領事館,呼籲國民黨政府以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處理此事,更寫信給蔣經國,希望撤銷停刊處分,尊重《臺灣政論》成員和作者的人權,不可藉故迫害或拘捕。

這項舉動令蔣經國為首的國府當局有所顧慮,因而黃信介、康寧祥、張俊宏、姚嘉文四人遂無事。1976年7月,國府以「煽動他人觸犯內亂罪,情節嚴重」為由逮捕黃華,軍事法庭處以有期徒刑十年。張金策的舊官司又被重新提出,張遂於1977年5月在國內外友人協助之下偷渡出境,流亡海外。

蘇慶黎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一書中,受訪指出:

《臺灣政論》雖然只有幾期,但對台灣歷史來講是一個滿大的分水嶺。雷震被逮捕後,台灣只能夠透過每隔幾年舉行一次的選舉,表達一點反對的氣息。到了《臺灣政論》,台灣的民主政治開始進入比較有計畫、有步驟、有策略而且比較有理論系統的反對運動;這種反對運動不只是一個純粹選舉的運動。台灣戰後成長的一代也開始正式介入;我們這一代的意識形態已經跟郭雨新那一代很不一樣,雖然我們的結合點也是對抗國民黨的絕對統治。從《臺灣政論》之後,不管有沒有選舉,這個反對運動都可以透過辦雜誌來持續。

許瑞浩在〈《臺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一文中,指出其貢獻:

一、《臺灣政論》起於一九七○年代中期,對促進「自由化」、「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發展產生作用。

二、《臺灣政論》成為黨外雜誌的典範,為以後的政治反對運動定下基調。

三、在《臺灣政論》實際參與民主運動的過程中,對往後政治反對運動所採取的幾種主要運動方式,如參與選舉、議會問政、發行雜誌、群眾運動及街頭抗爭等,都已充分運用,或預示其運作可能性。也在某些方面顯示了反對運動與國民黨政府互動關係的原型。

四、對於政治反對勢力與反對運動而言,《臺灣政論》證明黨外雜誌除了宣傳、啟蒙的作用外,還兼具招募人才、訓練成員、籌措財源、組織動員等功能,並提供一個可資團結凝聚的組織核心,使反對運動能夠發揮集體的力量。

《臺灣政論》就像一把鎖匙,雖然小,卻可開啟一扇重要的門,通往充滿各種可能的廣大領域,而這個領域不只是政治的,更是知識的。艱困的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已呈「大江東去,流擋不住」的趨勢了!

作者新作《我的黨外青春》(允晨文化》。(發自允晨臉書)
作者新作《我的黨外青春》(允晨文化》。(發自允晨臉書)

*作者曾任書報社發行經理,出版社行銷企劃,雜誌社發行副理,書報公司總經理,出版社發行人,出版社社長,從事文化工作逾三十年。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我的黨外青春》(允晨文化)。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