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與大海的美麗邂逅─李景白「我會跳到我不能跳為止!」

2024-04-19 05:50

? 人氣

水下攝影師的養成不易,李景白總共跳過三千多支氣瓶,必須累積足夠經驗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海中掌握拍攝情況。(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水下攝影師的養成不易,李景白總共跳過三千多支氣瓶,必須累積足夠經驗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海中掌握拍攝情況。(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1983年發生意外的韓國貨輪堡壘號並沒有因為沉沒於蘭嶼八代灣而死亡,四十年的海底光陰讓堡壘號成為一座魚礁,巨大的海扇在船殼上展現瑰麗的姿態,大小魚群穿梭其間,豐富多彩的生態令人屏息;然而畫面一轉,艷麗的海扇不見了,沈船破敗的本像畢露,彷彿有鬼魅寄生,小犬颱風造成的天災將堡壘號打回原形。公共電視播出的《沈睡的水下巨人》節目第一集讓觀眾看見堡壘號曾經的生態風貌,在水下四十米深處以攝影記錄的李景白非常感嘆:「海扇的生長速度緩慢,長了四十年才形成如此規模,我這輩子不可能再看到它,將永遠成為記憶,海洋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堅強,我們不能誤解它不會被摧毀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熱愛海底世界與水下攝影的電視節目製作人李景白,曾經製作的《水下三十米》、《決戰水下伸展台》都是台灣少見的節目題材,他經常潛水,形容台灣海洋因為過度漁撈等問題有如「住進加護病房」,所以想做一個「讓人想看」的海洋生態節目;他很早就注意到「沈船」這個議題,覺得讓人很有想像空間,海裡沈船有如荒野中的房子,讓生物想住在裡面,避免天敵和風吹日曬雨淋,「沈船大部分位在砂地,猶如曠野中的房子,可幫助生物抵抗海流,小魚也可躲在其中避免被大魚吃掉,形成生態系。海域中若有沈船,附近生態應該不錯,具有觀察海裡生態指標的意義」。

蘭嶼八代灣沈船堡壘號經過水下四十年光陰形成的美麗海扇。(公視《沉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蘭嶼八代灣沈船堡壘號經過水下四十年光陰形成的美麗海扇。(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李景白(約41分鐘)

冒險深潛 從沈船觀察海洋生態

台灣海域有四百多艘沈船,包括如堡壘號的意外沈船和刻意放下去的人工造礁,李景白指出,刻意沈船多是漁船,如基隆外海有個區域是過去漁業署購買拖網漁船而放下去的沈船。「拖網對海洋生態有所破壞,當時為了禁絕拖網漁船將這些船買了下來,再沉下去;本來是抓魚的,變為護魚作用。」

李景白選擇台灣北西南東各方海域的大型沈船為拍攝標的,「二十年前有一批淘汰的軍艦,當時國防部和漁業署的軍艦造礁計畫將這些軍艦投放在海裡,二十年過去,來檢視這些軍艦礁的現況…」

相較於過去所製作的水下節目多在三十米左右的深處,沈船的位置深達水下四十米,甚至更深,能見度通常很差,「狀況再爛,我都要拍到最好的畫面,所以難度很高」。李景白說,冬季的蘭嶼風浪很大,海面翻騰,船隻不會出海,拍攝時是海面上唯一的一艘船,他和主持人王陽明及攝影夥伴仍然冒險跳水,「船長被人問,你是瘋了嗎?在這種天氣出海!」

《沈睡的水下巨人》拍攝過程就是一次次冒險,而且必須冒險。「天氣好,但是在海上可能浪不好;浪很好,可是水況可能不好。能見度看來不錯,但水下二十米後可能變得很爛,你是完全無法掌握的!如果一切都很好,下去也可能碰到流很強,在水中頂流,有如颱風天撐傘,變數太多了,又有深度問題,每次跳下去最多拍十幾分鐘又要上來」。他們一天跳水四次,開機共四十幾分鐘,但裡面能挑的畫面更少,李景白數算每艘船平均要跳八十到一百次,拍攝八艘沈船總共跳水六百多次,工作人員用了兩千四百個氣瓶,耗費大量精神和體力,是他從事水下拍攝工作以來最難的一次任務。

節目製作團隊在小犬颱風來襲前於蘭嶼八代灣水下四十米拍攝沈船與周遭生態。(公視《沉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節目製作團隊在小犬颱風來襲前於蘭嶼八代灣水下四十米拍攝沈船與周遭生態。(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李景白不但是這個節目的製作人、導演,也是主要掌鏡者。水下攝影師的養成不易,他是在跳了一千多支氣瓶後才開始拿相機拍攝,至今跳過三千多支氣瓶;攝影助理的拍攝時數也超過一千支氣瓶,必須累積足夠經驗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海中掌握拍攝情況。在節目製作這個圈子裡,李景白所知的水下攝影師僅有三四位,經常跳水的只兩三位,水下作業不如陸上,拍攝、跟焦、燈光都得自己獨力完成。

「陽光透過海水,在水下五、六米後紅與黃色會被濾掉,只剩綠、靛、紫色,水下再深一些則只剩藍、紫色,所以你看海為什麼是藍色,因為其他顏色都被濾掉了。如果水下不打燈,一切看起來都是藍色,必須外加燈,燈光在水下非常重要。」

李景白指出,一支氣瓶在水下二十幾米處可用四十分鐘到一小時,深入四十米時頂多用二三十分鐘,再深入接近水下五十米時,十幾分鐘就要浮出水面。

「陸地上的一公升氣體到了水下十米處,因為水壓,僅剩零點五公升,但人所吸的每一口氣,量是固定的,所以氣瓶在水下用得很快,相對身體溶解出的氮很多,若太快上升到水面,身體裡的氣體來不及從肺排出去,而直接從血液排出,會堵住血管,就是潛水夫病。」

到了水下,感覺是密閉空間,人會感到恐懼,情緒必須維持穩定,很多潛水意外都是因為在水下慌張,直接摘掉目鏡、吐出口中調節器,直接往上衝,「那就很危險,必須有很穩定的心理素質,Sunny(節目主持人王陽明)比我想像中穩很多…」,他笑著說。

除了大自然的力量,李景白用水下攝影記錄台灣海洋被人為干擾後對於沈船產生的影響,深感人類對海洋的影響實在巨大,多年來海洋保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揹上裝備準備跳海,每一次的水下拍攝作業都是冒險,但李景白樂此不疲。(公視《沉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揹上裝備準備跳海,每一次的水下拍攝作業都是冒險,但李景白樂此不疲。(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我們能為海洋做些什麼?

「我常開玩笑,台灣石斑可能比黑熊少,龍王鯛可能比猴子少;墾丁國家公園復育了梅花鹿和墾丁(陸上)的生態,但國家公園成立之初的海洋情況卻比現在好,這是很諷刺的…」

他希望觀眾看到他拍攝的美麗海洋,反思自己可以做什麼?可能很多人覺得自己不釣魚也不抓魚,沒有做什麼危害海洋的事,但他反問:「到海鮮餐廳時,你會點現流魚或養殖魚?當大家都吃現流魚,野生魚就會被捕走。也有海鮮餐廳會說,本地的龍蝦比較小,其實不是比較小,是牠來不及長大。你吃現流魚是死的,還比較貴,養殖魚是活的,比較便宜,這邏輯是不是很錯亂?在消費鏈裡每個人對海洋都有責任,都可以選擇。」

為水下世界著迷,每每冒險下水拍攝海中生態的變化,李景白常被形容是瘋子,他娓娓道出自己喜歡水、喜歡游泳,真正接近大海是從到大堡礁拍片、學習潛水開始,從此與潛水結下不解之緣。大海對他有很多意義,在海裡很舒適,只要能克服恐懼,海裡很自由,不會被地心引力限制,像超人一樣漂浮在任何泳層、任何位置。「我混進幾千尾傑克魚群拍攝,牠們看著我:你是哪來的?長一兩公尺的鮪魚有時身邊帶兩個小弟,游過去時瞪著你,再游回來、再瞪著你,海裡真的很有趣!」他看見海裡有些魚用鰭走路,鯊魚也並非想像中的兇殘,「小丑魚比鯊魚兇!進到海洋,你會發現很多超乎想像的事…」

從卵巢癌細胞研究生到電視節目製作人

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李景白一腳踏入演藝圈之前,是個卵巢癌細胞研究生,總是在顯微鏡前觀察細胞,決定轉行時已三十歲,這樣的年紀無法在當時的公司找到職位,所有事情只有自學:剪輯、攝影、企劃…;他看書、上網,強調自學非常重要,直到現在都還在學調光。「離開學校後沒有人有必要教你,你得自己學」。很多想轉行的人都問他遇到多少困難,他說:「做本行也會遇到困難!」

他覺得做節目跟做實驗很像,「做實驗是為了研究一個現象,想知道這個現象是為什麼?因此設計一連串實驗去驗證我的假設對不對;做節目也一樣,假設一個節目大家會喜歡,節目製作就像實驗,要加什麼元素?PH質多少?請什麼主持人、來賓?最後結果證實觀眾喜不喜歡看。」

「得到實驗的結論可能需要一輩子,如果能被放進教科書,就是諾貝爾獎等級;做節目卻能很快得到結果,我能把我想像的東西變成真的、呈現出來,覺得滿刺激的!」

回顧當年大膽的決定,他說,「做實驗在房間裡,可能一輩子都待在那個房間,我後來覺得我的個性需要更大空間,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去找自己要的。」工作佔了人生的大部分,一定要找到喜歡的事,才能堅持、成為有意義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它的景色。」

曾多次獲得金鐘獎,李景白仍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與想做的還有一段距離。他曾在一次訪問中說:「告訴子孫你曾經多慘,為什麼一定要一帆風順?」因為他認為人生起伏是必然,要說嘴時,該說說人生不同的體驗,如同跳海,如果永遠在水清、沒有流時跳水也很無聊,「如果你在海流下,能見度只有兩米,得想盡辦法回到水面,講起來是不是比較精彩?」

軍艦造礁計畫將淘汰軍艦投放於海裡,成為人工魚礁,圖為中正艦船頭附著的雪花珊瑚。(公視《沉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軍艦造礁計畫將淘汰軍艦投放於海裡,成為人工魚礁,圖為中正艦船頭附著的雪花珊瑚。(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談到海,他的眼睛總是發亮,在墨西哥第一次跟海豚游泳,一群海豚在面前立起,跟人一起玩,看到屬於哺乳類的靈性;也曾看過超過五米長的黑武士,終生難忘!在菲律賓見到長尾鯊,「眼睛好大,尾巴跟緞帶一樣!」點點滴滴都是最美麗的懈逅。

《沈睡的水下巨人》八集節目中的最後一集,呈現團隊在拍攝過程中意外發現的一艘從未有人去過、屬未知沈船形成的人造魚礁,「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何時,以及為何沉下去?」下一個節目李景白打算製作沈船歷史,屆時能否揭密?又透過什麼方式揭開這艘沈船的面紗?用影像紀錄重建這艘神秘沈船的身分將是他的下一個水下實驗。

「海洋文化不只生態,也包括歷史,荷蘭人為什麼來?大陸先民怎麼來?原住民南島語系怎麼輸出、再進來?都應該探索,而非只有海鮮文化,我會跳到我不能跳為止!」

《沈睡的水下巨人》只是李景白探索大海沈船的首部曲,那深遂的未知在在吸引著他,也讓我們期待繼續看下去。

公視《沉睡的水下巨人》製作人李景白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他對大海的熱愛,及當年從研究卵巢癌細胞到製作電視節目不一樣的人生。(作者提供)
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製作人李景白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他對大海的熱愛,及當年從研究卵巢癌細胞到製作電視節目不一樣的人生。(作者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李景白(約41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