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與南征:《華麗的貴族時代》選摘(1)

2024-03-25 05:00

? 人氣

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深入異族居住地,即《出師表》所謂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圖/IMDB)

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深入異族居住地,即《出師表》所謂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圖/IMDB)

劉備從一個「逃難英雄」或「國際傭兵」,最終能成為一方之霸,乃諸多歷史因素匯聚而成。關鍵因素之一,是在荊州得到許多謀士的輔佐,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無疑是諸葛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琅琊郡陽都縣(山東沂南縣)人,父親早逝。漢末動亂,諸葛亮與弟隨叔父南遷到荊州避難,叔父死後隱居隆中十年。劉備投靠劉表,在荊州前後八年(二○一—二○八),廣結各地人士。經名士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三顧茅廬」訪求諸葛亮為謀士。這時是建安十二年(二○七),官渡之戰後七年,赤壁之戰的前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劉備已四十七歲。

諸葛亮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他認為華北的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只有荊州與益州尚有可乘之機。如果能「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成鼎足之勢,再等「天下有變」北伐中原,「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諸如此類的形勢分析,在當時的群雄陣容裡可說屢見不鮮。七年之前,孫權剛繼位時,魯肅也曾向孫權分析華北已不可爭,先據江東鼎足而立,再全據長江、進圖天下,被稱為有名的「江東對」。其他各式各樣的謀劃,不勝枚舉,只不過歷史的發展讓「隆中對」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諸葛亮確有高瞻遠矚之處,劉備在當陽被曹操所追擊時,想要投靠蒼梧太守吳巨。經魯肅建議暫往夏口,派諸葛亮與魯肅一同去拜見孫權,促成孫劉同盟,而有赤壁勝戰。雖然說抗曹大計早在孫權規劃之中,但把逃難集團搖身一變成為孫劉同盟軍,戰後並奪取荊州南部四郡為地盤,諸葛亮居功厥偉。

此後劉備維持與孫權聯盟,而西進益州,北奪漢中,跨有荊、益,逐步實踐「隆中對」的規劃。不過後來關羽被殺,夷陵再敗,蜀漢無法再保有荊州了。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命輔政,「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縱然與孫吳已有深仇大恨,但是諸葛亮堅持理性務實的路線,毅然再恢復與孫吳的聯盟,其執政方針仍然依「隆中對」——「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伺機北伐。

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執政之後,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各派勢力的調和問題。劉焉、劉璋父子治理益州,簡選來自南陽三輔地區的流民為「東州兵」,以跟隨自己的親戚故舊為核心集團,可稱之為「東州集團」,壓制益州士族與土著豪強,衝突不斷。建安十六年(二一一),益州土豪出身的張松建議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幫助攻打漢中,實際上是想藉機顛覆劉璋。後來劉備果然奪取益州,然而益州人士的地位,並未因而得到明顯的改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