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梅專文:亂世中的愛情─簡娥與潘欽信(3~1)

2024-02-04 07:10

? 人氣

黃師樵形容演講時如獅子吼般的簡娥,就像「紅一點」柯倫泰(俄語Алекса́ндраМиха́йловнаКоллонта́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郭德金解釋,所謂「紅一點」,日語是「草木の中の『花』男性の中の 」,形容萬綠當中一點紅、男性中唯一的女性。亞歷山德拉‧柯倫泰是1872年3月19日出生於聖彼得堡,1952年3月9日在莫斯科逝世;她的名字代表著20世紀被擊敗的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她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作家和演說家,受到西方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者高度肯定。

郭德金認為黃師樵將簡娥比喻為「柯倫泰」,是因兩人參加革命的心路歷程有些相似。雖然她們年齡相差37歲,出生背景不同,但是這兩位女革命家都加入黨的組織,關心婦女與底層工人,且擔任組織裡的重要女性委員。

喜歡文學的郭德金特別介紹,柯倫泰擔任「婦女工作部」部長時,曾發表一篇《三代的戀愛》的小說。她筆下的女主角蓋尼婭(Genia)是位堅定的革命者,抱持的愛情觀是:「戀愛是需要有工夫的,在時間被奪去的革命時代,兩人偶然碰到,並都感到幸福的時候,就『尊重』這個時間」。

郭德金認為蓋尼婭的愛情觀,與投入抗日革命運動的簡娥與潘欽信、楊逵與葉陶、翁澤生與謝玉葉等的愛情略有相近之處。他也經常提起:「如果簡娥不是因為坐牢及牢獄未婚生子、肺病在家休養的情況,她的地位有可能超過謝雪紅 。」

左三1929年10月20日,在農民組合《二‧一二》事件後,簡娥與苗栗大湖分部農組會前幹部合影;簡娥被當時媒體形容是「一點紅」的柯倫泰。(簡娥提供)
左三1929年10月20日,在農民組合《二‧一二》事件後,簡娥與苗栗大湖分部農組會前幹部合影;簡娥被當時媒體形容是「一點紅」的柯倫泰。(簡娥提供)

由農組加入台共組織

被形容為「神出鬼沒、行動敏捷、善於變裝」的簡娥,也是最令日警傷腦筋的「女鬥士」。

簡娥的次子陳國哲說:「我的外公在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中犧牲,這是10、20年代發生在台灣極重要的抗日歷史。因那次殘暴恐怖的大屠殺,造成我母親家庭瞬間破滅;年幼的母親因著失去父親的悲痛,自此埋下抗日的種子。」

1926年(昭和元年), 17歲的簡娥原為高雄女中的學生,受到來自屏東同學張玉蘭的影響,經常去聆聽由「台灣文協與台灣農民組合」在高雄鳳山舉辦的演講會,並隨同張玉蘭到農民組合屏東支部參與各種活動,包括婦女座談會等,進而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同年,當張玉蘭就讀高女三年級時,被學校無理開除離校,簡娥心情受到波及,四年級時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阻止,向學校申請自動退學,自此義無反顧投入「農民組合」的工作。

簡娥(左)與葉陶(右)及張玉蘭被稱是《 革命女鬥士》。(陳國哲提供)
簡娥(左)與葉陶(右)及張玉蘭被稱是《 革命女鬥士》。(陳國哲提供)

簡娥記得當時報紙有篇評論說:「自從有『女鬥士』參加農民組合運動後,『女性本質』不但讓該組織進行執行工作馬上『奏效』,也加強了組織幹部們相互之間的情感(友誼)。」

陳國哲提到:「當年我母親投身農民運動組合時,經常從高雄到屏東、台南、台中和桃園等農村及偏僻山區,探訪農民、教農民識字與唱農村歌謠等。良善的母親很有人緣,深切關心農民和窮人;他們很喜歡母親也很尊敬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