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一個城市的蛻變:《台灣使用指南》選摘(2)

2024-01-13 05:10

? 人氣

台北市松山區是街上保有許多土地公廟,是具有台灣特色的社區,(資料照,洪煜勛攝)

台北市松山區是街上保有許多土地公廟,是具有台灣特色的社區,(資料照,洪煜勛攝)

所以自2015年春天我又定居台北了。在台北的松山區,我和太太合住在一間五樓公寓頂樓的小屋,和我十八年前的家很像,但這次甚至是合法的。這屋子對兩個人來說其實是太小了,但是我們享受有個寬敞屋頂露台的奢侈。旁邊的「公園」是一小塊的綠地,那裡有兒童玩樂設施、一些簡單的戶外健身器材以及一塊空地,清晨和傍晚有跳舞社團在那裡跳廣場舞,他們動作劃一的擺動手腳。這一種形式的運動,在東亞以外很少在公共場合進行。在里斯本的時候我住在馬丁莫尼茲廣場(Martim Moniz)的上面,從窗口可以觀察一群中國大媽在那裡做早操,廣場上的所有夜貓子還有二十四小時酒徒在一旁嘲笑,有時還有人手裡拿著啤酒罐跟著跳。不過這種情況我在台灣沒見過,而且我也沒法想像。這裡深受日本影響,在公共場所人與人的互動通常是很有禮貌很體貼——和日本不同,這點甚至適用在這裡的捷運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松山區是非常具有台灣特色的社區,也就是說,街上很熱鬧而且有很多的宮廟。很多是土地公廟,我們搬到這裡的時候,我太太去拜了我們的土地公,去報到好讓土地公保佑我們。至於她是不是真的認為這樣就能消災我不確定。因為沒有更好的術語,稱之為台灣和東亞的宗教可能不是準確的,這是個困難的領域,最好是不要問人有何信仰,而是觀察他們在不同場合的作法,更容易理解,不論是在廟裡或是在家裡的神壇前。帶基督教背景的固有思維方式,反而妨礙理解這裡的宗教文化。

住松山的外國人很少,所以大部分鄰居都認得我。我沒有遇到過對我有所保留或拒絕我的人。頂多在遇到我的時候保持謹慎,因為他們不知道能不能和我溝通。如果我開口而且清楚表達,他們的讚嘆中會帶著一絲的如釋重負。就算只能用憋腳中文說「你好」的外國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一定是「你的中文很好」。在附近的餐館,老闆看到我看得懂菜單總是會稱讚兩句。對我來說這是一項特別有用的能力,因為我們的住處沒有真正的廚房,我們經常在外面吃。這裡餐館和商店種類繁多。

走路幾分鐘的範圍內大概就有一、二十家價格親民的麵館,吃飽只要花三到五歐元。松山車站購物中心裡還有十幾家稍微貴一點的餐廳,以及常見的速食連鎖店。還有一間路邊小店、一家超市、兩家麵包店、四家便利商店,例如7-11和全家,全都是二十四小時營業。誰想要買三十公斤袋裝米或十公升裝醬油,也找得到地方買。除了飲食方面的需求,這裡有三家藥妝店、各種美髮、美容和按摩店、五座宮廟、一家印章店和一家賣衣架的店(Hangers House)。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雜貨店,但是我都叫它「雜亂店」,因為除了食物,你什麼都可以買得到,但是沒有老闆幫忙,你什麼都找不到。這些對一個台灣的住宅社區而言是很正常的數目,頂多那五六間的廟宇用品店——香、紙錢、神像和祭祀用品——讓這個地區有點特殊的風情。我還沒數完,還有兩家茶店,還有一家以Passions make Dreams come true(熱情讓夢想成真)為經營理念的花店、一家算命館、紅鼻子咖啡店、一家寵物配件店、一家機車安全帽店、兩家中藥店等等等……儘管台灣人現在都在網路上購物,而且像富胖達(foodpanda)這樣的外賣服務也打廣告,除了送雞腿也很樂意把新的手機充電器送上門,幾乎每棟房子裡都有一家店,儘管網路商店盛行,但是零售業仍然如此蓬勃發展,可以說是一個謎。

我岳母住在中正區,離我從前在仁愛路可以觀看示威活動的頂樓住處不遠。那是昂貴的一區在殖民地時代,高級官員住的地段。後來國民黨幹部就搬進那些日本房舍。但多數的木屋已經拆掉改建公寓大樓,公寓大樓的建築形式完全改變了街道的樣貌。除了兩家7-11和幾家餐館,旁邊的巷弄幾乎沒有任何商店。房子的大門隱藏在高牆後面,除了停放的汽車,巷子裡空蕩蕩。在松山的家我一出門,可以直接看進鄰居家的客廳,通常電視是開著的。屋簷下晾著衣服,小巷子裡擺著花盆,開車的人有時不得停車,下車把小孩子的腳踏車挪開。遺憾的是狹窄的通道並沒有阻止任何人買太大的車子。就如同德國人買SUV車的病毒傳染程度,已經如疫情一般,而且沒有疫苗。

接下來我要透過時空漫遊來探索台北市。根據維基百科,台北有兩百六十萬居民,只是台灣排名第四的城市,但這容易誤導,因為在還有三百九十萬人居住在比鄰的新北市,同屬台北大都會區。然而以東亞的標準而言,台灣的首都並不算是大都會:香港、上海、東京或首爾是另一個等級。有個朋友有一次貼切的把台北形容成迷你摩洛克(*譯註:Moloch原是中東地區大的一個神祇,在當代歐美語言,有特定的引申義,象徵金錢、權利或犧牲價值觀的社會或系統)。台北住屋和綠地狹小並非偶然:這裡每平方公里有九千八百位居民(柏林是四千人)。從歷史上來看,我們可以把台北比喻成一本由一系列對彼此有敵意的作者合寫的一本書,因此每個作者盡力抹去前面的章節,直到只剩自己的敘述。幸好沒有人完全成功,因此今天仍然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只是你必須知道到哪裡去找。

《台灣使用指南》書封。(玉山社提供)
《台灣使用指南》書封。(玉山社提供)

*作者簡介施益堅 Stephan Thome,出生於德國的比登科普夫,目前定居台北。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台灣使用指南》(玉山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