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或許是被小看了的《小曉》

2023-12-30 05:50

? 人氣

作者提到,看完《小曉》的人,大概都不會對林品彤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有任何異議吧。(圖/台視提供)

作者提到,看完《小曉》的人,大概都不會對林品彤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有任何異議吧。(圖/台視提供)

每個人,從小到老,如果在外面受了傷,都會想要回家。但如果,回了家又繼續受傷,或更受傷,那該怎麼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讓人悲傷的狀況,但在這個島嶼上,應該不是太少見。

家人彼此傷害,有些或許是故意的,但更多應該是無心的,或是無法控制的;因為某些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就這麼不斷地、輪迴地發生。

而當一切的一切都離開,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什麼呢?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小曉》。

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電影《小曉》,講的就是像這樣深陷生命困境的一對母女的故事。這部電影在第60屆金馬獎獲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效等七項提名,最後只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由於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是在片中飾演女兒──也就是小曉──的林品彤,年僅12歲的她獲得這項榮譽,自然成為所有輿論焦點。另一方面,在片中的角色設定,小曉是一個有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女孩,或許也因為這樣,連帶著這部電影的許多討論也圍繞著過動兒的這個主題。

但是我認為如果只聚焦在小曉(林品彤)和過動兒議題,是有可能讀錯《小曉》,也可能小看了《小曉》。

以下會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從兩個憤怒的回應談起

讓我們先從兩篇對《小曉》的負評談起。

第一篇是批踢踢電影版上的貼文。作者表述自己也是特殊生的媽媽,她大致認可林品彤飾演的小曉的各種行為,但是對於其他劇情則完全無法接受,尤其是媽媽(薇芳,陳意涵飾)這個角色。她認為,陳意涵飾演的媽媽,「好像是第一年還第二年跟這個特殊生相處似的,或者根本就是對於過動兒完全不了解而產生的反應」。

另外一篇自稱是特殊教育專業的作者,對《小曉》的批評焦點與前一篇類似,而且更憤怒。他(或她)主要是認為片中的媽媽和老師(保羅,劉俊謙飾)對特殊孩童的照護非常不專業,「薇芳完全就是想談戀愛,而非養小孩」。

這兩篇同樣來自對過動兒有親身認識的作者的意見,值得重視。不過這裡也必須先指出他們共同的盲點。《小曉》的主要角色設定是過動兒沒錯,但查詢所有這部電影的宣傳資訊,從未提到過動兒這個名詞,更不用說「以過動兒為訴求」。事實上,如果有這樣的印象,跟後續的新聞報導可能比較有關,而不是電影最初的訴求。當然,有這樣的誤解,不能怪觀眾,但把這個當做批評電影的前提,仍不盡然適當。

再者,可以看出兩篇負評的批評焦點都集中在薇芳身上。他們對於片中過動兒樣貌的呈現,並未否定,這應該是《小曉》的編導工作成功的地方。至於媽媽(或者再包括老師)對應小曉方式的批評,像是身為過動兒的媽媽和老師,「應該如何如何」才正確或恰當,不然就是對過動兒教養的無知,甚至是傷害;這顯然都是從「應然面」出發的批評。

暫且不論過動症是一個在臨床醫學上還有很多有待釐清的病症,即便被認定為過動兒的小孩或許有很多相同症狀,但我相信他們的父母以及照護教養的方式,就很難一概而論了。畢竟因為每位父母的個性、婚姻狀況、社經地位,或是家庭情境等種種因素,都將綜合出非常不同的樣貌,這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所以,如果我們像索求一個良好教養範例那樣來期待《小曉》,或是用理想父母的量表來檢視《小曉》裡的媽媽和老師,那恐怕便是緣木求魚了。我的意思是,如果《小曉》本來就是要呈現一個在主流或專家角度看來「不正常」的教養範例呢?

從「正常」角度來看,小曉在學校受到的各種挫折與霸凌,身心狀況外顯的各種脫序行為,做為媽媽的薇芳都應該而且能夠用最好的方式來承受、消化,進而正確教養。可是,如果這位媽媽,做不到主流標準下的「正常媽媽」呢?如果她很努力了,就是接不住她的女兒呢?

說不定,接不住,才是「正常」?

薇芳就是長大後的小曉

對《小曉》的誤讀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跟媽媽有關。

讓我們回憶一下電影序幕的那一場。那是一個游泳池的場景,保羅正在耐心地教小曉仰式,薇芳在另一個水道自己游泳,鏡頭特寫她浮出水面,翻上泳鏡,表情有點詭異複雜。然後便是薇芳加入保羅和小曉,三個人一起玩水。

講完這一段,敘事順序才回到三週之前,也就是小曉發現薇芳與保羅之間關係的地方。

表面上,這個敘事就是想先讓觀眾看到,一個男人介入了這對父親不在場的母女的關係之中,三個人的關係已經建立了,但緣由是什麼,將會回到三週前來說明。不過,要傳達三人關係,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選擇,那為什麼要選擇這一場呢?

我的理解是,用這場來表達的三人關係,有定調的意義。保羅從頭到尾都是一貫的溫柔耐心,小曉在這樣的呵護對待下,逐漸接受而且產生正面的影響,兩個人也更加親密。這時薇芳彷彿成了第三者(在另一個水道暗喻這個狀態),但她不喜歡這樣,這不只是佔有慾,更是因為她害怕孤單,於是她加入了他們。

從上面例子來看,這個故事,從一開始的主軸就是母女關係,薇芳和小曉兩個角色其實一樣重要。從這角度來看,《小曉》劇組讓林品彤報名女主角,應該有一些策略考量。不僅如此,雖然說林品彤的戲份確實是比陳意涵多一點,但如果只從小曉的角度來觀看這個故事,就很容易忽略薇芳的特殊性,只是把她看成一個功能性的母親角色,也就很容易發生類似像上面所舉例的負評那樣的看法。

薇芳的困境,從表面上來看,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小曉的教養壓力,一個是丈夫的長期不在場與漠視。但實際的狀況,更為複雜。前面舉的一篇負評覺得她好像是剛開始教養過動兒一兩年的媽媽,但我卻覺得這是她已經忍耐這樣的壓力很長一段時間的結果。

片中提供了一些線索,包括她放棄了鋼琴老師的工作(也因為是不得已的狀況下放棄,對於以前學生的家長還在稱她老師,他尤其排斥),也包括她其實非常在意別人的關注卻總是失望(上傳美照貼文之後期待別人的按讚,在這個按讚如此廉價的時代,竟然一個都沒有,可見多慘),以及她那時而任性瘋狂、時而緊繃又膽怯的矛盾心態和行為(包括那恐怖的三天三夜之亂)。

邊看著這些情節,我就會覺得,薇芳不只是壓力很大,很孤單,而且應該可以說,薇芳也「有病」,甚至在有小曉之前就有。

我感覺編導其實有在暗示這件事情。在某次保羅在場的母女爭吵中,小曉不肯吃藥,嗆聲道「我為什麼要吃藥,你叫她吃吃看啊!」薇芳則回說:「那是妳的藥,不是我的藥。」我們只看到薇芳每天為小曉準備藥,但說不定她自己也一直在吃藥呢?我要說的是,為什麼過動兒的媽媽就一定要是「堅強」、「正常」、「正確」的媽媽呢?或者,如果薇芳小時候也是一個過動兒呢?

事實上,對於過動症的很多討論,大多集中在孩童時期,對於他們成人後的狀況卻很少被關注,或只是把某些成人行為特徵解釋成過動症的遺留。無論如何,這都不能忽略一個事實:成人也有成人的身心困境,而且不會比較不嚴重。

某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薇芳就是長大後的小曉。

《小曉》劇照,(取自小曉 Trouble Girl 粉絲頁)
《小曉》劇照,(取自小曉 Trouble Girl 粉絲頁)

我們只有彼此……或者,只有自己

當然,「有病」的不只是薇芳和小曉。我們在《小曉》中看到的,應該說每個人都有病(包括保羅、爸爸、曉珊、其他老師、其他家長……),但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沒有病,病的是人與人的關係。

要治療這些病,也得從人與人的關係下手。就這一點來說,《小曉》要傳達的,跟前一陣子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怪物》很像。在《怪物》裡,人際的困境通過兩個小孩之間純真的感情找到可能的出口,但在《小曉》裡,小曉和薇芳的困境怎麼解決?

保羅是一開始被設定成可能的出口角色。他取代了這個家庭缺乏的丈夫與父親,而且是理想的,甚至是完美的版本。不過這個出口終究是走不通的。一方面,他儘管有著英語能力的優勢,但菲律賓移工的身分,讓他的處境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和危機感,因此他想討好所有人,不只是薇芳和小曉,也包括其他所有學生、老師和家長,但他終究是一個「外人」,做再多也是徒勞。

另一方面,對薇芳和小曉來說,保羅雖然可以功能性地替代丈夫和父親,但他也終究不是真正的男主人。電影後段小曉對保羅說:「不要以為她(指薇芳)沒人要,她不會選你的!」殘酷地告訴他這個事實;應該說,不僅是薇芳不會選保羅,小曉也不會選他當爸爸。

不僅如此,他涉入這個母女關係的方式,本來就是危險的。不僅因為家長和老師發生不倫關係這樣的世俗禁忌,也是源自於古老的家庭內部的性與性別動態關係。還記得前面提到關於序幕第一場的意義嗎?稍後有一場把這個問題更激烈化了:保羅和小曉在家中獨處,因為一條紫色髮帶兩個人開始互相搔癢逗樂,此時薇芳回家見到這一幕,導致後來母女倆的尷尬和衝突,薇芳甚至一度要保羅離開。

後來保羅雖然暫時留了下來,但薇芳的矛盾情緒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她在車裡跟保羅說,「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然後又忍不住擁吻他。這一場再次傳達了薇芳充滿衝突的內心,以及在長期孤單下扭曲且隨時要爆發的慾望。片中最後保羅與小曉的爭執中,雖然好像要我們以為向學校告密保羅與薇芳不倫關係的人是小曉,我卻認為,告密的更可能是薇芳自己。

在電影最後,不管是主動的選擇或被動的接受,所有的情勢都對母女兩人不利:小曉在學校搞砸了,薇芳在家長間搞砸了,男主人的替代品與男主人本人也都離開了。此時小曉一反過去地冷靜,提醒媽媽「爸爸已經走了」,然後過來安慰崩潰的薇芳。

這令人悲傷的最後結局,導演其實在一開始就安排了一個很容易被略過的線索。那是片子開始沒多久,小曉跟蹤薇芳到保羅家,薇芳跟保羅偷情後,客廳裡的電視正在播出一個英語節目,報導著考古學家發現古代一副母親抱著孩子的遺骸。本片最後一個鏡頭,就是這個畫面的複製:當整個世界都離去的時候,小曉還有媽媽,薇芳還有女兒,她們還有彼此,但也只有彼此了。如果把薇芳看成是長大後的小曉,也可以說,剩下的,就只有自己了。

可能被小看了的《小曉》

看完《小曉》的人,大概都不會對林品彤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有任何異議吧,雖然我也很夠體會李安語重心長的提醒,「演戲是很長的事情,希望她少拍一點。」

比較令人惋惜的是陳意涵。如果這篇文章的分析有些道理,薇芳的角色其實與小曉一樣重要,甚至有時候我會覺得薇芳的處境更加複雜艱困而難以表達,但陳意涵完全勝任了這項挑戰,絕對有獲得最佳女配角的資格。

至於飾演另一位關鍵角色保羅,來自香港的劉俊謙,我也認為是表演獎項的遺珠。這個角色難度也很高,但劉俊謙的表演很適中,也很有說服力。我猜觀眾有時候會覺得保羅說不出哪裡怪怪的,我認為這源自於靳家驊在劇本上的失誤(可能是唯一的失誤),在形塑和鋪陳保羅這個角色時有一點點不足。雖然說重點本來就在薇芳和小曉母女,但如果保羅的處境有一些適時的補充,反過來會讓三個人的關係動態更有說服力,觀眾也更容易理解。

其他在視覺、美術、音樂、音效方面的表現,或許不如其他入圍影片有那麼大的表現空間,但是難度也並不低,例如兩次的颱風天場景,就都做得非常到位。所以我認為,《小曉》的表現成績和值得欣賞的地方,不是只有小曉(林品彤),從編導到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可以獲得更多的肯定。

*作者為影視文化評論者(更多魏玓的文化影視評論,請至Medium或粉絲專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