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嘉觀點:評衛福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2023-08-05 06:40

? 人氣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資料照,攝影陳思明)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資料照,攝影陳思明)

衛福部自8月起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歲至卅歲年輕族群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每人3次。預期本方案可降低年輕朋友尋求心理諮詢的經濟負擔,將對年輕朋友心理健康有所助益。身為精神醫療工作人員,很高興看到政府終於重視心理衛生工作。但,這方案也有其侷限與不足,而且我們需要更長期的心理衛生「基礎」工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15歲至卅歲年輕族群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何?

首先,最輕微的狀況是,某些壓力(人際、學業、工作、情感等)或生活事件引起情緒困擾(如焦慮、憂鬱、憤怒等),常常沒有嚴重到達焦慮症、憂鬱症等「疾病」診斷,最多到「適應障礙症」程度。這類狀況,比例最高,我們每個人也都會有。當然,某些人格特質的人(易焦慮、易憂鬱、挫折忍受度較低等)、壓力大小、對壓力的認知、對壓力慣有的因應方式、支持資源多寡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嚴重度。這類狀況通常不需要用藥物,有親朋好友、或信任的人陪伴傾聽,或學校輔導諮商系統協助(輔導老師、或諮商心理師),應可過關。

其次,情緒狀況影響時間較久,且影響其社會角色功能(因情緒狀況導致學業、職業、人際關係受損害),或者不一定有壓力事件,焦慮、憂鬱、憤怒等情緒持續,這些狀況可能會達到輕型精神疾病(Minor mental illness)的程度,如焦慮症、憂鬱症等。這種情況,應該要有精神科醫師(或稱身心科醫師)看診,進行診斷治療。治療則有需要結合藥物(醫師)和心理治療(醫師、臨床心理師)。

第3,少數某些人,雖有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但其背後受更嚴重的精神病理影響,達重大精神疾病(Major mental illness)的程度,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躁鬱症等。這部分的個案,一定要好好接受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診斷與治療。

全世界女性都面臨更高的憂鬱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女性的常見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身心症)發生率都高於男性。(Unsplash)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女性的常見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身心症)發生率都高於男性。(Unsplash)

上述3種狀況,以第1種人數佔最多。這應該也是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首要服務的對象。此方案的推出,對於此類個案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但是,利用此方案的個案也會包含上述後兩類(輕型精神疾病、重大精神疾病)病人。所以,提供衛福部本方案的服務機構、人員(諮商/臨床心理師),應該要有判斷個案精神病理與轉介的能力。這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經驗上會較弱,要特別注意。

另外,以目前衛福部公布參與本方案的服務機構名單,有很多醫院精神科也參與(臨床心理師)。這些醫院的臨床心理師原本工作(心理衡鑑、心理治療)幾已飽和,心理治療排程常須等待3個月到半年以上。衛福部本方案一出,將會排擠其他人需要心理衡鑑、心理治療的資源。這是另外一個衍生的問題。

其實,對於尚屬學生階段的年輕朋友,最好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應該是透過學校系統,這部分需要教育部和衛福部跨部會合作。很可惜,目前學校雖已有輔導系統,但很多學生卻不願意去尋求幫助,即使去也常常是被勉強去的,轉介去輔導室過程,可能就是一個創傷,造成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一開始就遇到關係建立的困難。其中,擔心曝光、標籤化又是學生不想去輔導室的另外因素。所以,要撕掉「去輔導室等於有問題或不正常」的標籤,相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加強與落實(可以在學校教育,增加這方面的課程)。

因為臨床工作的關係,筆者接觸過學校的導師、課任老師、輔導老師,對於一些困難個案(如家庭支持度較弱、人格特質特別、行為情緒不穩的學生),老師們是一個頭兩個大,受限於精力與經驗(導師、課任老師要對全班學生負責,根本無力處理特別學生),輔導老師員額編制也有限,常常只能一直在善後。如何健全學校輔導系統,應該要有一些改變作法:(ㄧ)、設計、提供老師們足夠與適合的心理健康專業課程,讓他們能儘早發現有心理健康狀況的學生,能初步簡單無害的處理(支持、不批判的態度),能用適當方式轉介至輔導系統。(二)、給予老師們(導師、課任老師、輔導老師)足夠的後援,聘請相關專業人員,舉辦定期的個案討論。遇特別困難個案,可以有專業人員諮詢協助。這需要投入一些經費與制定策略(例如,在醫院評鑑項目加入「協助學校輔導系統」,要求醫院精神科支援學校學生之心理健康工作)。

憂鬱症恐造成失能,適時尋求協助應對藍色風暴來襲,南投縣衛生局所屬13鄉鎮市衛生所設有免費心理諮商資源。(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憂鬱症恐造成失能,適時尋求協助應對藍色風暴來襲。(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心理健康工作,再往更基礎做,即所謂初級預防工作。目前衛福部在加強社會安全網這一塊,有所謂的「脆弱家庭」(脆弱家庭定義:指家庭因貧窮、犯罪、失業、物質濫用、未成年親職、有嚴重身心障礙兒童需照顧、家庭照顧功能不足等易受傷害的風險或多重問題,造成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而需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的家庭)的通報與開案協助。這些個案、家庭,很多都是非常困難的狀況。這一定需要更多人力、經費的支持。否則,過度負荷社工師等專業人員,每每身心俱疲,力不從心,變成善後、只求不出事(上新聞)而已。

除了「脆弱家庭」的外,其實有更多未符合「脆弱家庭」狀況的個案,也需要專業的幫忙。臨床工作裡,有時會遇到一些10幾20歲的年輕朋友,有強烈情緒困擾,甚至頻繁的自傷行為。他們的成長環境,並未達「脆弱家庭」,但很多都是父母離婚後,遭受到「不恰當的對待」,導致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與人格發展受到影響,進而誘發後來的情緒障礙。也遇到大人離婚,把小孩當作財產搶來搶去,不給對方探視;也有把小孩當作皮球,踢來踢去,不管不顧。對於這些狀況,如果政府能有制度、方案早早介入,應可以避免小孩成長後,產生各種情緒障礙。

「零到六歲,國家一起養」,希望不要只是給錢,而是在制度上,注重小孩的身心發展。初級預防做得好,提高我們小孩的身心健康,不僅效果比強化「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要好,更可以減少後來的罹病,降低醫療、社會成本。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