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南韓、探索慰安婦》安養照護、歷史交流、文創品牌 為阿嬤綻放凝聚希望花朵的紀念館

2018-06-19 08:30

? 人氣

南韓「慰安婦」專題:我是朝鮮屄 The Forgotten Female Victims of WWII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走過窄小昏暗的走道,牆上掛著名牌與收費表,地上木板咯咯作響,房內只有一張簡單鋪設的床,外加一扇窗戶,但那不是為了讓陽光照進屋內,而是方便人員監視,這就是慰安所的內部樣貌,而在二戰期間,日本透過誘拐、擄人等各種手段,把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女性送進慰安所當慰安婦,以滿足日本士兵的生理需求,南韓慰安婦安養機構「分享之家」設立歷史館,保存這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阿嬤不會孤獨無依!分享之家照護慰安者倖存者

分享之家(나눔의 집)位在南韓首都首爾郊外的京畿道廣州市,是間慰安婦安養機構;分享之家事務部長金貞淑表示,前後總計約有50位慰安婦阿嬤在分享之家住過,現在住在分享之家的阿嬤則有8位,最多同時有13位阿嬤居住於此。1992年,佛教團體與社會公民組織最初在首爾西橋洞成立分享之家,之後曾搬到明倫洞及惠化洞,直到1995年才落腳廣州市退村面源當里。

20180306-慰安婦專題,韓國京畿道廣州市,分享之家「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顏麟宇攝)
南韓分享之家「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顏麟宇攝)

金貞淑說,當時信仰佛教的女商人趙英子(音譯,조영자)想有意義利用私有土地,因此把地捐給分享之家,而其中1位慰安婦阿嬤姜德景罹患肺癌,為了顧及阿嬤健康,在徵詢她們意見後,確定搬到廣州市。此外,分享之家取得外界捐款,1996年開放「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內部有間複製當年慰安所樣貌的小房間,同時教育年輕世代了解慰安婦經歷的悲慘歷史。

20180310-慰安婦專題,韓國京畿道廣州市,分享之家紀念館內畫作。(顏麟宇攝)
南韓分享之家紀念館內展出慰安婦阿嬤的畫作。(顏麟宇攝)

除了歷史館,分享之家還有慰安婦阿嬤居住的生活館,生活館後方則有2017年才開幕的追思紀念館,該館共2層樓,樓下展示慰安婦阿嬤的遺物及畫作,即阿嬤們參與藝術治療所畫的作品,包括姜日出阿嬤的作品《浴火的少女》(태워지는 처녀들),導演趙正來正是看到這幅畫而拍攝電影《鬼鄉》;樓上則貼滿慰安婦受害者的名字與手印。

與日本團體交流 傳達正確的歷史

分享之家每年約有3000至5000名日本訪客,2001年就在分享之家服務的金貞淑稱,過去有日本教職員團體、社會運動組織參訪,就連日本國高中畢業旅行也會安排到訪分享之家,讓學生知道日本歷史課本上不細述的慰安婦議題,不過金貞淑感嘆說,安倍晉三2012年出任日本首相後,不再有日本學生畢業旅行到分享之家參訪,因此恢復學生參訪成為分享之家的首要目標。

此外,分享之家也有提供學生當志工的機會,不過分享之家所長安信權強調,到分享之家當志工有篩選門檻,其中國高中生必須先簽訂1年會員約,每月捐款1萬韓元,同時完成分享之家指定的訓練課程,相較之下,大學生和成人申請當志工的門檻較鬆,並無硬性簽訂會員約;安信權也說,包括《無限挑戰》主持人劉在錫、男團「神話」成員金烔完等藝人,也都曾到分享之家當志工。

20180310-慰安婦專題,韓國京畿道廣州市,分享之家紀念館內參觀的學生民眾。(顏麟宇攝)
南韓分享之家紀念館內參觀的學生與民眾。(顏麟宇攝)

反省戰爭的殘酷 南韓也應為越戰惡行道歉

位於首爾麻浦區的慰安婦聲援團體「韓國挺身隊問題對策協議會」(簡稱挺對協),同樣設有「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2樓紀念已逝阿嬤的「黑磚牆」是一大特色;館長金東姬說,2017年的到訪人數約1萬7千人,儘管到訪人數看起來不多,但以小規模的博物館來看已算不少,且每年到訪人數都持續增加,而來訪的年齡層比例上,學生約占5成,多數是學校校外教學或社團活動到訪。

20180306-慰安婦專題,韓國首爾,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顏麟宇攝)
南韓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內的黑磚牆,紀念每位離世的南韓慰安婦阿嬤。(顏麟宇攝)

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已有6年歷史,關於博物館傳承慰安婦議題的成效,金東姬強調,參觀訪客中有的人早已清楚慰安婦議題,有的人則是看過展覽後,才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她也說,有些人認為要看未來,不應一直挖掘過去,但也有人堅持要公布真正的歷史,就像南韓在越戰期間也犯下類似罪行,因此在要求日本就慰安婦議題道歉時,南韓也必須以相同態度對過去犯下的錯誤道歉。

20180306-慰安婦專題,韓國首爾,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長金東姬專訪。(顏麟宇攝)
南韓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長金東姬強調,慰安婦阿嬤們希望的就是不要再有戰爭。(顏麟宇攝)

「慰安婦阿嬤想說的是,除了要日本道歉,還希望不要再有戰爭」,金東姬稱,「阿嬤們認為,若有戰爭,任何國家都可能是加害者」,因此傳達和平理念是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的宗旨之一。談到維持營運博物館的經費,金東姬坦言入不敷出,部分收入來自販售紀念品與開辦教育課程,其他都是依靠民間捐款,南韓政府沒有資助博物館,但教育部和部分單位可以針對教育課程給予補助。

金東姬也說,早在成立博物館之前,就有日本民眾捐款支持,部分人士捐出退休金,有些人則是把家中長輩的遺產變現捐款,而她記憶最深的是,當博物館開幕後,曾有1位日本人到博物館參觀,竟然落淚,金東姬稱:「這位日本人告訴我,他在日本時就參與捐款,但一直看不到成果,現在博物館確實出現在眼前,讓他相當感動。」

20180306-慰安婦專題,韓國首爾,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顏麟宇攝)
南韓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外牆掛滿訪客的留言。(顏麟宇攝)

大邱歷史館開幕 吸引年輕世代關注慰安婦議題

而在南韓第4大城大邱,也有一座日軍「慰安婦」歷史館,館名是「綻放凝聚希望的花朵」(희망을 모아서 꽃피움)的韓文簡稱「Heeum」(희움)。這棟2層樓建築歲數已超過90年,建於日本殖民時期,原本是慶一銀行在舊市區內的館處,因經歷火災而重建為現在樣貌,所有權則在1951年轉至韓國人手中,2014年由大邱慰安婦公民團體所有,隔年成為歷史館。

Heeum歷史館館長李仁純表示,每月約有700至800人到訪,平均每年有1萬人來參觀,多數是國高中生團體;對於藉由歷史館吸引年輕世代關注慰安婦議題,李仁純也說,大邱市民與挺身隊阿嬤同在之會已成立超過20年,可惜這段期間沒有明顯成果,不過歷史館開幕後,不僅吸引年輕世代,還拓展與各領域人士互動。

20180305-慰安婦專題,韓國大邱市,慰安婦歷史館長李仁純於館內介紹導覽。(顏麟宇攝)
Heeum歷史館館長李仁純於館內介紹導覽。(顏麟宇攝)

阿嬤押花作品成文創商機 款項資助他國慰安婦倖存者

對於館名的慰安婦有上引號,而英文則使用「性奴隸」一詞,大邱慰安婦公民團體代表安李貞善解釋,最初是用「挺身隊阿嬤」來稱呼慰安婦阿嬤,而日本為了打仗,召集年輕男女加入挺身隊,從事製造軍需品工作,1944年才頒布《女子勞動挺身令》,強徵女性加入「女子勤勞隊」,這些女性原本以為是去軍工廠工作,沒想到卻被送到慰安所,成為「安撫」日本士兵的性工具。

20180305-慰安婦專題,韓國大邱市,慰安婦歷史館代表安李貞善專訪。(顏麟宇攝)
大邱慰安婦公民團體代表安李貞善。(顏麟宇攝)

「慰安」一詞原是正面意思,安李貞善表示,這是從日本方面來看,但若從女性立場來看,使用「慰安」來稱呼並不恰當,不過這個詞是在日軍歷史資料中就有記載,因此慰安婦才會加上引號,而英文的「Comfort Women」則是依據「慰安」字面意思翻譯。安李貞善說,由於被日本徵為慰安婦的女性擴及東南亞地區,因此提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調查。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1995年公布的調查報告中,則是用「日軍性奴隸」一詞來稱呼受害者,安李貞善坦言,部分慰安婦阿嬤無法接受被稱作性奴隸,但「日軍性奴隸」才能最確切反映她們當時的處境,因此Heeum日軍「慰安婦」歷史館的英文名稱仍使用「日軍性奴隸」(military sexual slavery by Japan)。

20180305-慰安婦專題,韓國大邱市,慰安婦歷史館內慰安婦阿嬤壓花作品。(顏麟宇攝)
南韓大邱Heeum歷史館內收藏的慰安婦阿嬤押花作品。(顏麟宇攝)

不同於分享之家的歷史館與挺對協的博物館,Heeum歷史館已是一個文創品牌,因為Heeum歷史館也有提供慰安婦阿嬤們藝術治療,讓她們學做押花,並把她們的作品印製成年輕人喜愛且常用的生活用品,從手帕、手機殼等小物品到帆布袋、後背包等實用大物件應有盡有,不過營收不便透露,但李仁純說,收益除了用來維持歷史館營運,也會作為協助東帝汶等其他國家慰安婦阿嬤的資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