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創業家如何說服自己的矢吹薰

2018-04-13 05:50

? 人氣

絕大部分成功的新創都有兩個以上的共同創辦人,微軟的蓋茲有艾倫,蘋果的賈伯斯有沃茲尼克,雅虎的楊致遠有費洛,谷歌的佩吉有布林。(資料照,圖/Loic Le Meur via flickr, cc license)

絕大部分成功的新創都有兩個以上的共同創辦人,微軟的蓋茲有艾倫,蘋果的賈伯斯有沃茲尼克,雅虎的楊致遠有費洛,谷歌的佩吉有布林。(資料照,圖/Loic Le Meur via flickr, cc license)

「謝謝你的回覆,我們了解你的決定。但可否告訴我們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可以讓你改變心意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常常收到這樣內容的電子郵件,有時是來自我試用了一陣子的雲端服務,發現自己果然不需要這個服務而取消後,收到來自自動系統的制式化最後嘗試,更多則是來自收到我婉拒投資的電子郵件的創業家。在螢幕上毫無表情的字體背後,我彷彿讀得出他們緊抿著嘴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最客氣的方式敲下這些字句⋯⋯

我讀得出來,因為我曾經歷過,某種程度上也還在經歷。在自己搞新創的年代,在外面跑了一整天投資人和客戶,疲憊不堪地回到辦公室打開電腦後——是的,那是在智慧型手機之前的年代——Outlook信箱裡躺著冷冰冰的回絕信是家常便飯。即使現在自己做風險資本投資,每得到一個基金投資者信任而投資,其背後最少不下十個來自其他潛在投資者的「Thanks but no thanks」。

被拒絕總是痛苦的,即使是曾經被拒絕過一百次的被甩老將星野達郎,在恰克與飛鳥的歌聲中跳到行駛中的卡車前時,也不免淚流滿面。但就像星野達郎最終感動矢吹薫的並不是客觀條件,一個創業團隊和一個風險資本家最終能走到一塊兒,更多是超過紙面上冷冰冰的KPI的心理因素。

創業家必需要理解的是,當他詢問一個風險資本家婉拒投資的理由時,所得到的答案可能有百百種,但這些各式各樣的答案(藉口)背後大多只有一個真正的理由:創辦人沒能激發每年得看上數千個新創案的風險資本家那理性分析背後的情感。

「我們看過的你這個階段的新創,通常使用者成長率都會到每月10%以上」的意思,並不是說如果該創業者接下來達成每月10%的使用者成長,該風險資本家就會改變心意追著投資,而是在跟創業家仔細接觸過後,風險資本家認為創業者沒有能夠在這個階段達成10%成長率的能力或者特質。

「我們覺得你的使用者churn rate太高了」的意思,並不是如果創業者祭出各種技巧把churn rate降低到某一個水位,風險資本家就會回心轉意,更可能是風險資本家認為該新創的產品本身做得不夠好,創業家沒有掌握使用者的能力,甚至根本就選錯戰場,搞了一個本來留存率就不高的應用場景。

「我們覺得以你公司的狀況,一口氣要募資五百萬美元有點勉強」的意思,並不是說創業家如果把募資金額降到四百萬美元或三百萬美元,風險資本家就會有興趣投資,而是後者覺得創業家沒能夠掌握自己公司對分階段募資以及里程碑的需求,甚至單純為了募資而募資,有著這樣的個性,做為一個創業家日後只會犯下更多類似錯誤,還是趁早婉拒比較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