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私營央行與分佈式金融秩序

2018-03-28 05:40

? 人氣

神聖羅馬帝國的「分佈式」超級通脹教訓,區塊鏈邊陲精英如何汲取?(作者提供)

神聖羅馬帝國的「分佈式」超級通脹教訓,區塊鏈邊陲精英如何汲取?(作者提供)

2018年三月初,比特幣礦機的全球領先企業比特大陸(Bitmain)創辦人吳忌寒在美國華府的演說中,援引海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這本爭議性著作,提出「私營中央銀行」的概念,並宣稱比特大陸將投資20到30間利用區塊鏈技術與退休中央銀行家經驗智慧的私營央行。在吳忌寒的想像中,數位貨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服務,可以合法地出售給有需要的國家或機構,以解決一些原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獨有偶的是,在吳忌寒演講前一個月,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了一篇頗富深意的研究報告 -- Money and Trust: Lessons from the 1620s for Money in the Digital Age,爬梳了一段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惡性通膨史。該報告認為,史上最早期的央行職能並不是處理戰債,而是在金融匯兌與結算之中提供了值得信賴的「常識」(common knowledge),並探討了分佈式帳本與區塊鏈技術承載記憶與常識並據以創造貨幣等問題。對照比特大陸的高調,BIS的低調,在許多小國央行都在醞釀發行數位貨幣的曖昧時刻,令人玩味。

史家謔稱既不神聖,亦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在一千餘年歷史中歷經分合鬥爭,因為缺乏持續在帝國境內強力徵稅的基礎,在三十年戰爭之後,裂解為由日耳曼地區為主的各類公國、侯國、自治領、自由港、教會與騎士領地等三百多個獨立邦國組成的鬆散邦聯,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共主,事實上僅是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族長。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曾經出現過數次金融混亂,並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出現惡性通膨。大文學家歌德也曾在《浮士德》之中嘲諷過皇帝因為缺錢而印鈔度日的窘境。BIS研究報告中,就分析了這段「劣幣驅逐良幣」的歷史。

1559年,為了整頓幣制,神聖羅馬皇帝透過奧格斯堡帝國鑄幣敕令(Augsberg Imperial Mint Ordinance of 1559)開始推行黃金白銀複本位制。大額支付是金幣,小額支付是銀幣,鑄幣特許權只會被授與帝國行政圈內的特定王公貴族,鑄幣廠牌照有限,而且不能私相租售,錢幣的進出口受政府管制,金銀幣的成色由官府明定,私自偽造變造錢幣者得處死刑。但這條法令執行並不徹底,再加上鑄幣技術的限制,依據新法鑄造銀幣無利可圖,導致官方鑄幣廠停止鑄造銀輔幣,地下鑄幣廠因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反而推升了白銀價格,鑄幣廠為了獲利,只好降低銀幣的白銀含量,亦即銀幣對金幣貶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