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國際清算銀行為何在意數位貨幣

2015-12-10 06:30

? 人氣

央行的央行發表數位貨幣研究報告,顯示新科技對舊範式的威脅。(作者提供)

央行的央行發表數位貨幣研究報告,顯示新科技對舊範式的威脅。(作者提供)

素有「中央銀行家的銀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是一個非常神祕的組織。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銀行存在,也對其位居全球金融體系樞紐地位的影響力渾然不覺。1930年於瑞士巴塞爾成立BIS的宗旨,是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為了清算德國因為凡爾賽和約欠下的鉅額賠償金,由美國著名實業家楊格提出的楊格計畫中所揭櫫,並於海牙會議上得到與會國代表一致表決通過。BIS是全球第一個真正的國際金融機構,它既是一間高度獲利、為中央銀行家服務的銀行,其年報為金融專業人士的必備讀物,又是一個章程受到海牙公約保護的國際組織,享有外交豁免權、以外交郵包密碼通訊、工作人員無須繳瑞士所得稅等特權,幾乎等同於超主權機構,與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三足鼎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地位如此特殊,行事又十分低調的BIS,近期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到目前中央銀行的運作模式。考慮到目前比特幣等數位貨幣離主流還十分遙遠,BIS如此高調的立論,引人側目。

綜觀此篇報告,論述結構與BIS於1996年提出的關於電子支付工具(E-Money)的研究報告高度類似。在1996年的報告當中,BIS指出,由於電子支付工具本質上沒有影響到銀行在既有金融體系中的結算職能,電子支付通道亦多為消費者到商家的單行道,支付的計價單位也均為各國的法定貨幣,因此主要的影響是取代硬幣或其他短期央行票據的在小額支付情境中的流通需求。這雖然會減低央行的鑄幣收入(seigniorage)但只要央行將電子支付工具納入廣義貨幣中一併控管,宏觀貨幣政策不會失靈。在2015年的報告中,BIS針對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帳簿通聯網(簡稱「帳聯網」)的潛力特別在意。主因在於帳聯網是多中心化的架構,聯網節點之間的交易無需經過單一中心節點即可完成。信用認證與交易結算的權力導源自區塊鏈通訊協定本身,而非某些位高權重的銀行家人為制定的標準。對BIS而言,數位貨幣的存在,形同利用計算機科技憑空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資產,而且這個資產的交易可以與既有金融體系的清算架構無關,也就是說,既有清算架構中的各種機構(既得利益實體)的互動關係,在新範式中可以被演算法及網絡取代,這對居於金融體系核心的銀行業而言,若放任自流,有可能會發展成存在性的危機。

際清算銀行對支付工具的定性分析概覽。
際清算銀行對支付工具的定性分析概覽。

BIS很正確地指出,數位貨幣目前受制於部份業者資安能力的不足與缺乏消費者爭端解決機制,一時之間難以大規模取代主流支付工具,但區塊鏈技術的潛在應用範圍巨大,在某些領域較既有解決方案更具清算速度與成本競爭力。數位貨幣的出現,極有可能加速「金融脫媒」的進程,甚至讓部份央行職能不再是必要的。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多中心化帳聯網上的個別節點可以同意用區塊鏈技術來針對各自保存帳簿上的交易紀錄達成共識,而不需要仰賴單一中心節點的唯一正本。BIS認為,央行為了因應這個變化,可以考慮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貨幣,甚至可以考慮援引1996年報告中關於E-Money的政策回應選項,比照辦理。有趣的是,1996年的報告中指明,央行可以考慮將E-Money納入廣義貨幣中控管,一個可以自然推導出的結論,就是數位貨幣可以納入央行的儲備資產,成為宏觀調控的金融工具之一。若真是如此,事情就有趣了。試想:BIS對數位貨幣的批判,主要來自於數位貨幣沒有內稟價值,也不是基於某國央行的信用,亦非由某種硬通貨(美元、黃金之類)擔保,因此價值不穩定,難以為群眾信而樂用。但是美元與黃金本質上也沒有內稟價值,事實上,任何資產的價值,都可看成是人為武斷的約定,是從交易行為與商貿慣例中自然衍生出來的。央行或政府對價值的肯認,本質上是高度政治性的決定。說數位貨幣沒有內稟價值,言外之意其實是:既得利益集團還沒想好數位貨幣對現存權力結構的影響,一旦想清楚了,曉得如何「做」這各市場,央行要承認比特幣,也是「閒話一句」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