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歷史學家余英時 追溯中華文明與自由民主

2014-09-28 18:41

? 人氣

馬英九向余英時(左)頒贈「唐獎」。

馬英九向余英時(左)頒贈「唐獎」。

余英時表示,儒家思想是中國追求民主、自由很重要的根源;從明朝開始,商人就為中國提供另一種思想基礎,有異於朝廷,因此不能再用傳統「士農工商」觀點來看待商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最近在台灣舉行公開演說,擔任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泛森做了以下的結語:「沒有胡適的年代,就讀余英時吧!」余英時這次回台是領取第一屆「唐獎」的「漢學」獎,該獎由潤集團總裁尹衍樑創辦,獎項金額高達一百五十萬美元,是全球金額最高的人文科學獎項。

台灣兩場演講皆爆滿,余英時對在場年輕學者不忘諄諄訂嚀:學術最終追求的,如何清楚分辨價值的轉變?如何深刻體會時代意義的追尋?如果說他在一九六四年指導的博士生、《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被外界冠以「大歷史」研究學者,余英時則是從歷史視野,觀照了東方時空之中思想、社會和文明制度演進架構和溯源,難怪他能從五十年代美國社會學科開始凌駕人文傳統之際,還能橫跨歐洲的「漢學」體系、冷戰後局限地緣的「中國學」和傳統中華「國學」體系。

二零一三年余英時出版《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一書,讓讀者可以一窺千年之前生動的文明創建過程:他先採用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軸心突破」(axial breakthrough)為切入點,但並不期望和西方的突破對接,而是巧妙點出東方哲人想建立的理想秩序,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內向超越」(inward transcendence)。

余英時的書近年也在大陸出版,包括《學思答問—余英時訪談集》(余英時作品系列,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社強調他是「胡適之後,海外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這也變成了中華文化的一種「巧妙」傳承:因為「唐獎」是由台灣的中央研究院負責主辦評選,中研院來台之後的第一位院長就是胡適,這次唐獎第一屆得主則選出了余英時。

從去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期間,余英時批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緊縮言論自由,會使得「反腐倡廉」成效不佳,一直到香港「佔領中環」事件,這位史學家顯然充份運用他的言論自由,誠如當年胡適面對蔣介石的權力也不假辭色,余英時也曾對轉型時的台灣政經社會提出嚴肅的質問:「沒有文化也一樣可以活,但問題是,這樣活下去有沒有意義?」

現代中國,或許「活著」,就是一種意義,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壯大,余英時也提出了從明朝開始,商人在政經文化及科技知識傳承上,扮演一定角色,不能再用傳統儒家的劃分方式看待,而隨著中國成為世界重要部分,余英時也把一千年前的思想種子,從古代中國提煉出來、保存、試圖復甦,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學的「全球化」也讓思想種子找到更多適合的溫床。以下是專訪內容: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漢學,您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是漢學受到重視的主因嗎?大陸崛起又會如何影響漢學研究發展?

我認為全球漢學的研究發展,和中國經濟的壯大無關。因為從上一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全球各地漢學家就在努力發崛中國歷史文化中多樣的研究領域,從歐洲到日本,而且我們是研究整個中國的歷史材料,不只是近代而已,而且,這些歷史領域和中國市場也沒有關係,也就是說,漢學過去半世紀的發展,是全球學者努力的結果,而大陸崛起之後的漢學研究,會讓人才更加多元,更加年輕,但是研究漢學最重要的還是「敬業」精神,應全力以赴,不受功利主義、政治威權的外力影響。

儒家與普世價值相通

從您近年發表《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等,將中國儒道文化思想溯源,你如何看待儒家和近代民主化、現代化的衝突?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可以從儒家文化中哪一個部分找到思想脈絡?

民主、自由等近代思想的引進中國,起初全都靠清末的儒家學者章太炎、梁啟超等。儒家是看重人的價值,這和普世價值是相同的,像孔子講「天地之性,人為貴」,就是最重要的人權依據,所以清末儒家率先引進西方的民主是非常合理的,而儒家思想也是現代中國追求民主、自由很重要的根源,另一方面,從明朝開始,商人在民間社會中扮演了另一種角色,提供知識傳承的另一種思想基礎,和朝廷中央的想法不同,我們不能再用傳統儒家「士農工商」觀點來看待商人。

過去幾年,中國在全球各地廣推孔子學院,宣揚中華文化,您認為對於漢學的全球化推廣沒有幫助嗎?

孔子學院是宣傳工具

孔子學院只是在推動統戰,根本是宣傳工具而已,在中共嚴格控制之下,孔子學院只會是一種現象,不會成為思潮,我在以前的訪問中提過,中共只對制度性儒家(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那一面有興趣,三綱五常,不能犯上作亂,但是中共一定無法接受儒家批評皇帝那一套,他們肯定不會要孟子,儒家到了中共手上被一再曲解利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共產黨對中華文化是沒有創新的,更不要說過去造成的破壞。

你過去曾提到西方很推崇老、莊的道家思想,是講個人自由的「老本家」,而過去幾年,全球地緣政治、宗教緊張,此刻漢學全球化的意義如何?

我的領域在學術研究,我只能說,過去基督教傳來中國,也和中國有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學習,早期基督教進入中國做了很多溝通,西方哲學與觀念雖然具普遍性,但中國的文明從春秋時期已出現內在超越,成為自己的文明,而我相信東方和西方相遇,還會發生很多創造性的轉化。

現在部分美國常春藤名校中,漢學受學生歡迎程度僅次於電腦和經濟,你曾提到漢學發展最大特色是「全球化」,屬於全球性研究,不再像一九二零年開始以法國巴黎、荷蘭、日本東京為中心,而你這次造訪台灣,如何看待台灣在漢學中佔有的位置?

台灣有很好的環境,人才、明清檔案都很充足,因為現代漢學不再只研究中國歷史,而是融合社會學、人類學與哲學等各種角度,而台灣經濟和文化配合得比較好,像國際學者到台灣常常引起轟動,我認為經濟與文化不可分,不用把兩者看成對立,經濟到了某種程度才能支持文化,而經濟基礎好,又有文化底子,發展的潛力很大,但危險性就在經濟可能會慢慢佔上風,因為當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時,文化就會慢慢低落,台灣現在有一問題,就是太多人要幫大陸說話了,這些人我連見都不想見。

你如何看待「佔領中環」的事件?

中共的決定,完全否認香港老百姓自己當家的意願,共產黨說的「五十年不變」說話不算話,我認為這是一個徹底的悲劇。相同的,台灣也要自我警覺,不要糊裏糊塗丟掉自己擁有的自由民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