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大選》就是這個「黨」 沒有一句正經話

2017-09-17 21:00

? 人氣

它給自己取了個簡單的名字就叫「黨」(Die Partei),但它不僅諷刺德國政客,而且還肩負著一項政治使命,例如諷刺選項黨。「黨」的成員都是些什麼人? 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它給自己取了個簡單的名字就叫「黨」(Die Partei),但它不僅諷刺德國政客,而且還肩負著一項政治使命,例如諷刺選項黨。「黨」的成員都是些什麼人? 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進行政治諷刺或許並不總是很搞笑,而且在德國越來越難搞。但以諷刺為主旨的「黨」(Die Partei)對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嘲諷還是很有新意。「黨」接收德國另類選擇黨追隨者的31個個人臉書用戶群,此舉不僅僅是對德國另類選擇黨種族和仇外傾向的諷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這些臉書群很多最初都是受社交媒體機器人的操控,「黨」的此舉也展示這種政治訊息的自動傳播對選舉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以及右翼民粹力量比其它傳統政黨更善於利用這一手段。

不僅如此,其行動也對競選產生了可見的影響。在距離聯邦大選僅僅幾周前,「黨」實際上已經堵死德國另類選擇黨的信息傳播渠道。一般普通的政黨是不會使用這種方法的。不過「黨」已經成為積極抗爭的代名詞。

德國大選:7個主要政黨競爭國會席次(風傳媒製圖)
德國大選:7個主要政黨競爭國會席次(風傳媒製圖)

黨啊黨,永遠正確的黨

「黨」 由德國諷刺雜志《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編輯們於2004年創辦,其初衷就是諷刺其它德國政黨。此外,「黨」的這個名稱也旨在諷刺前東德社會統一黨,因為前東德社會統一黨常常將自己簡稱為「黨」,前東德國歌的歌詞「黨啊黨,永遠正確的黨」,現在也成為「黨」的諷刺廣告詞。

「黨」的真正目的是清除那些言之無物的政治套話、空話。該黨參加聯邦大選的綱領還包括:「要求全面執行內容廣泛、普世皆准的整體公正,至少要比社民黨主張的公正多1倍。必須強行鎮壓對所謂不公正的抱怨。」

該黨在競選計劃中還特別制定如何「與艾爾多安打交道」,主張「將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瘋子艾爾多安誘惑到德國逮捕監禁,然後用他換回丹尼斯·於切爾(Deniz Yücel)。如果於切爾重新獲釋,最後一點便取消。北約必須加強在土耳其的駐軍」。

《泰坦尼克號》編輯們的黑色幽默在「難民上限」一章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認為:「接收難民的上限應該按照聯盟黨的意願每年重新定義。德國不能比地中海接收更多難民。」

德國大選:德國另類選擇黨(風傳媒製圖)
德國大選:德國另類選擇黨(風傳媒製圖)

自從2004年建「黨」以來,該黨贏得大量追隨者。該黨自稱已經擁有大約24000名成員,幾乎與擁有25000名黨員的德國另類選擇黨不相上下。在2016年的各級選舉中,該黨憑借所贏得的選票獲得了高達13萬1000歐元的國家津貼。

然而,這一成就迄今沒有令該黨在州議會中哪怕是獲得唯一一個議席,更不用說進入聯邦議院。然而,由於「黨」和其它小政黨一起在聯邦憲法法院起訴進入議會的3%得票率門檻獲得勝訴,因而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以在德國贏得的0,63%的選票在歐洲議會獲得一個席位。

德國大選:梅克爾與舒爾茨競爭總理大位(風傳媒製圖)
德國大選:梅克爾與舒爾茨競爭總理大位(風傳媒製圖)

「黨」主席曾惹惱中國

「黨」 的主席、創始人之一索內博恩(Martin Sonneborn )因此成為該黨進入歐洲議會的首位議員。這位德國電視二台(ZDF)諷刺節目「今日秀」的前記者現在是歐洲議會文化教育委員會的成員。2016年9月,他在1次講演中建議,對美國蘋果公司收稅極低的愛爾蘭應退出歐盟。

索內博恩嬉笑怒罵的「炮火」也曾掃到中國。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上,他到書展現場充當「記者」進行「現場採訪」,通過戲弄中國書展商的方式諷刺中國人權狀況。節目在「今日秀「播出後,引起部分在德華人不滿,甚至還引發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德使館分別向德國電視二台交涉,要求該台道歉。

「黨」也盡可能利用目前聯邦議會競選的機會。鑑於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Erdogan)引發的德土緊張關系,「黨」將土耳其裔作家、演員、導演索蒙楚(Serdar Somuncu)提名為德國總理候選人。多年來,索蒙楚曾在演出中朗誦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為的是揭示書中的可笑荒謬之處,展示作者是一個仇恨煽動者。

早已清楚的是,在本次競選期間遲早會提出諷刺黨是否走得太遠了這個問題。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諷刺黨的一副競選廣告牌,上面寫著「這裡可以吊一個納粹 」。在柏林、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巴符州都可以看到該廣告牌。人們指責該廣告語煽動暴力。對此「黨」的發言人雷茨拉夫(Steffen Retzlaff )的回答是:「總有一些人不能理解我們宣傳廣告的魅力和雙重含義。」

這個廣告語是對2016年3月薩克森-安哈爾特州議會選舉中「右翼黨」(Die Rechte)的一個言論的諷刺性模仿。當時右翼黨特意選擇在一個避難申請者的住所前舉行競選活動,並發出「我們不僅懸掛廣告牌」的暗示威脅(德語中的「懸掛」也有「吊死人」的意思)。

作者: Ben Knigh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