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兩岸三地觀察:為什麼高中國文課要學文言文?

2017-09-14 10:47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爭議再起的原因是台灣教育部審議2019年將實施的12年國民教育課綱,其中國語文課綱進入教育部課審會程序後,高中分組建議將文言文調降至最多30%。文壇及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紛紛出面為支持或反對陣營背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教育部在9月10日決議,維持原課綱草案內容,將文言比例訂為45%至55%,必讀選文20篇。此次雖然看似「保衛派」的「勝利」,但高中課文中的文言文比例在幾次修訂以來,已從七成以上逐次降低。

在台灣調降文言文比例時,中國大陸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採用由教育部直接編寫的全新「部編本」,小學課本文言文比例佔30%,中學文言文課文佔五成,來到歷次修訂文言文課文比例的新高,亦引發討論。高中課程則沒有大改,仍維持必教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文言文佔課文比例的五成。

「文言文是基礎」

超過20年教學經驗的台灣北一女中國文教師歐陽宜璋對BBC中文說,文言文是中文學習者的語文基礎,許多現代中文都有文言文的元素在內。她進一步說明,文言文比較精確、構造比較緊密。而白話文是「輻射的發散、讓學生自己去聯想與詮釋」,能運用在創作,但文言文仍是基礎。

而高中國文教育的核心為何?歐陽宜璋認為「語文應用能力」的基礎應該在小學及初中時培養起來,高中則應在此基礎上學習文學、文本分析能力。

歐陽宜璋也曾在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開設國文科教育實習課,她認為國文老師的專業就是要「把學生不懂的文言文轉化成能應用」。現在很多高中國文老師會在文言文教學時,輔以現代散文及時事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台灣:「文言文只要做到兩件事」

中國書法
陳茻認為,鑽研文言文在被寫作當時的時代意義,是文化菁英做的事。

「要跟當代有關,文言文一定競爭不過白話文。所以我覺得文言文不應該是義務教育這麼重視的東西,文言文應該是文化菁英經營教育。」陳茻對BBC中文說。

陳茻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目前在體制外教室帶學生讀人文經典、探討社會問題,曾受邀至香港書展談他的著作《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陳茻認為義務教育中的文言文只要做到兩件事就好:一是能夠引發有潛力成為「文化菁英」的人對古文的興趣,二是要能更夠與當代文學及文化接軌。

他認為文言文存在現代的價值應該是做為史料,而不是因為與當代現象相似而有價值。而鑽研文言文在被寫作當時的時代意義,是文化菁英做的事。

陳茻認為「對社會議題的解讀能力」是高中國文教育的核心。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的閲讀量不一定比老師少,因此他認為,要能夠思考並清晰表達出自己意見才是學生必須學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