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韓愈對亡友的同情共感-讀〈柳子厚墓誌銘〉

2017-09-04 05:50

? 人氣

──然而人性大抵是不會滿足於理性中道的。「同情共感」一詞,近日由於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編輯問題,而在一些關心藝文、性別、社會心理議題的朋友間流行開來;大家不是不知道,進去和當事人站在一起,容易出問題;但若「理性中道」無濟於事,甚且會引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譏評和「我不應該高高在上評判別人」(I shouldn’t be judging people)的罪惡感、歉疚感,那麼──跟著人家一起走到底,功罪一任後人論,或許才是更讓人心安的選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唐宋八大家」是明朝出現的名目,明代君權集中,自太祖朱元璋開始就有意識地鄙抑、折辱文人,但另一方面他也關注百姓福祉,且未脫江湖習氣地崇尚有氣節的硬漢,於是文壇、政壇也益發崇尚硬氣,來和愈來愈腐敗的現實對抗,以維繫士林的尊嚴──或曰「讀書人同溫層的自我感覺」。而他們選出來的「唐宋八大家」,除了蘇轍、曾鞏比較低調平穩,全都是「踔厲風發」,大手筆寫大文章、大踏步作大改革的神人、猛人。

與這樣的神人「同情共感」,自然是極為過癮之事,就像現代的左翼知識份子,也會推崇革命英雄與精神導師,而放過其在史實上不那麼完美的地方,進而造成一種「正義」的氛圍,來要求政府、學者與大眾聽從他們。不以為然者,即可由此來拆左派的台;那位說「唐宋八大家」是「造神」的同學,雖然大概也沒真讀過幾篇古文,但他其實剛好講對了,古人確實是藉由標舉這些典範,來讓讀書人有理由去管天下事,乃至管到你身上。

如果他們管錯了,你可以拆台,有識者再怎麼不甘願,最終也得接受;或者你單純不爽被人家管,你也可以拆台,這在當下俗流的後現代思想中,是「反霸權」和伸張多元主義的表現──或者簡單講說是有利於反國民黨、去中國化、破舊立新,就可以鞏固群眾基礎了。

而這,恰恰就體現了「同情共感」的好處與壞處:它可以讓群體內部的認同更加牢固,也會讓人更加堅持信念與情感,而無法與異己溝通,或接受複雜而令人難堪的現實。

韓愈、柳宗元和千古文人士大夫的悲劇,正是在這個「同情共感」,而且它今天還遠遠未完。我們現在同樣處於內憂外患,且在黨爭之外,更有文明路線的大爭;此時來重讀古文,便不宜簡單地站隊,一意說古人的好處來與反對者對抗,近代史已經證明那終究是要落空的。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吃透古人的心思、技藝與功績,然後可以一面保有著溫清與敬意,一面勉力除去那曾經的、仍然的、盲目擁護和盲目反對的執迷,讓我們在文學與政治上都能更加清明一點地走下去。

*作者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候選人;作家、歷史研究者、也是漫畫工作者。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目前的產品有《易經紙牌》和《東方文化學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