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韓愈對亡友的同情共感-讀〈柳子厚墓誌銘〉

2017-09-04 05:50

? 人氣

這是子厚的房間,也堅固,也安穩,希望這對他的後人有好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有什麼道理,也不講什麼榮譽了,就是送別、安慰、希望他的後人過得好。

我們可以理性地從背景來分析這寫法的高明之處:首先,柳宗元是大名士,就不用像一般富貴人家一樣還需要用碑銘來拉抬名氣,而更適合用平實的文字來表示情誼就好,也可以省去易引爭議的陳述和褒貶問題;更大的名人如武則天,就更是以一座「無字碑」概括了怎麼說都說不好的一生。再來,從文學主張上,也可以說韓愈在這裡體現了他和柳宗元共同的信念。又或者從本文來看,前面的序文鋪陳出了傳主閃耀又帶有遺憾的一生,至此以極普通的話語結束,便如〈清室退位詔書〉以一句「豈不懿歟」作結,更在體面中留下了無盡的餘韻。

但與其這麼講,不如直說我的感覺:他真是覺得沒有更好的寫法了。

韓愈和柳宗元一樣,有才學、有大志,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投身過改革而獲罪;他們並不是神話中無私奉獻又淡泊名利的聖人,他們的自我意識都非常強烈,原是超級在乎別人的肯定的,也在乎生活享受,但衝太兇了,被排擠,不得已,退而寄託情志於文學和山水之中,作別於主流而保有自尊,如我高中同學豬頭(現在是律師)大學時代就自稱「我排擠全班」。如果你後來發達了,或是心底真的不發達也OK,那也罷了,但韓、柳都是不甘心的。

他們的輕狂有所收斂,但總是不甘心。他們熟讀經典,不用別人輔導,自己就可以從中得到有助於心理平衡的教訓,但還是不甘心。於是韓愈在這篇文章中任性地斥責小人了;冷靜下來,筆觸還是應該回歸到中正平和,但心底的千種辛酸又該怎麼辦?不能怎麼辦,惟有入土為安。

就在這沉鬱的跌宕起伏中,忘卻蒼茫,聚焦到最後的一塊地方吧:「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這便是韓愈對亡友柳宗元的「同情共感」了。

韓愈為柳宗元寫墓誌銘。
韓愈為柳宗元寫墓誌銘。

如果挑剔細究起來,「同情共感」並不是一個很值得提倡的詞,它犯了「合掌」:「同情」和「共感」意思太近了,頂多說「共感」是更深入、更貼近一些的同情。而「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都有層次,前半是第一階段,後半是第二階段,是有進展的。而且,如果你「同情共感」的對象是執念深重,而心理有所狂亂、舉措未免失當的人,我們是不是也要陷進去呢?進去後又要怎麼出來?

若要想一個比「同情共感」更中道的詞,我想到的是「通情達理」:從體會進展到理解,乃至於能夠作出理論,這樣,除了有進境,也能保持一些距離,不至人云亦云、人錯亦錯、人狂亦狂。不過「通情達理」這詞在口語上用得太通泛了,眾人或習焉而不察其妙,所以今人造一個新的四字語出來,也是可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