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從「隕石于宋五」談文言文教學

2017-08-28 05:50

? 人氣

要學好文言文,何必靠體制(學校教育)。(作者提供)

要學好文言文,何必靠體制(學校教育)。(作者提供)

文言和白話到底有什麼區別?我的答案是:前者主要以文字來思考、表達,其他居次;後者主要以語言來思考、表達,其他居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不是廢話嗎?不是。怎麼說?我們先講個故事,再來論理。

我大四的時候選修中文系李隆獻老師的《左傳》,這門課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就是老老實實介紹概要,帶大家選讀一些片段,包括與《左傳》齊名的《公羊傳》和《穀梁傳》,詳細講解,教你知道這書大概要怎麼讀、前人是怎麼讀的,同時也讀一些。這樣把你領進門之後,你是否還願意繼續把那團購的四塊大磚頭《春秋左傳注》和《左傳會箋》(都分上下冊)啃完,就看個人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羊傳》解釋「隕石于宋五」和「六鹢退飛」的一段。《春秋》的原文是:

(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

《公羊傳》的解釋如下。大家不習慣讀古文沒關係,我下面會講解。

曷為先言隕而後言石?隕石記聞,聞其嗔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何以不日?晦日也。晦則何以不言晦?《春秋》不書晦也。朔有事則書,晦雖有事不書。曷為先言六而後言鹢?六鹢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鹢,徐而察之則退飛。五石六鹢,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王者之後,記異也。

魯僖公十六年是公元前644年,這年春天發生了兩個異象:有隕石掉在宋國五顆,又有六隻叫「鹢」的鳥類倒退著飛行,經過宋都上空。

為什麼寫說「隕石于宋五」,而不說「五顆隕石落在宋國」之類的?因為人會先注意到的是有東西掉下來,再注意看,是石頭。再然後,掉哪裡了?掉宋國境內了。最後過去一看,才數清楚有五顆。「六鹢退飛」則是先看到天上有六隻,仔細看,是鹢;再看,怎麼是倒著飛的?記下來了。

後來我每又碰到文言與白話的爭論的時候,就會想到這一段。

我們說話,依各地語言和各人習慣不同,「隕石于宋五」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種講法,你把「石」、「宋」、「五」甚至「于」字放在最前面,都可以通。但人家寫文章,在竹簡上刻字,他要考慮的,不只是怎麼用最精簡的字數把事情講清楚,他同時也要思考「怎麼寫才是合理的」,而在成品中體現出來。這就是古人所謂的「書法」,書寫的法度。

李隆獻老師以這一段經傳為例,向我們說明了何謂「屬辭比事」──這是另一個從《春秋》經傳出來的成語,用今天的白話來說,就是:確定概念,選好字詞,一路順著排過去,把事情講清楚。那要怎樣才算成功做到呢?答:「聯字成句,其義自見」──如果我們讀者順著看過去能看懂,那就對了。老師的原話和引用的原文我沒記清楚,但這裡可以引一段近代語言文字學家黃侃(1886-1935)先生回應「中文有無文法」這個問題時的見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